5月22日晚,中國科技界傳來喜訊:我國科技企業小米在京正式發布自研3納米手機soc芯片,被命名為“玄戒o1”,這是中國大陸地區首次研發設計出3納米芯片。
芯片是“現代工業糧食”,其製程工藝的先進性,是近年來全球科技競逐的焦點。製程工藝數值越低,意味着晶體管集成度越高、性能越強。
“手機soc芯片是系統級芯片,集成cpu、gpu等系統核心部件,對性能功耗平衡、設計水平有嚴苛要求。”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教授孫成亮認為,這一創新突破,有望推動國產半導體供應鏈升級。
22日晚,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3納米旗艦處理器“玄戒o1”在京發布。(受訪者供圖)
目前,小米這款自研芯片已實現規模量產,首發搭載在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兩款旗艦新品上。
為何堅持自研芯片,買來的不好嗎?在業內人士看來,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巨頭,都是芯片巨頭。只有掌握底層芯片能力,才能具備長期有差異的產品體驗優勢,才能建立長期“護城河”。想帶來媲美全球旗艦產品的一流體驗,唯有吃透底層技術硬核“創芯”,才能蹚出科技引領的必由之路。
芯片研發鮮有坦途。在3納米製程工藝節點,晶體管尺寸逼近物理極限,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對產品規模生態要求高,全球不少科技巨頭在此折戟。
22日晚,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3納米旗艦處理器“玄戒o1”在京發布。(受訪者供圖)
小米soc芯片同樣歷經十年坎坷,從2014年開始研發立項,到2017年推出小米首款手機芯片“澎湃s1”,後因為種種原因,遭遇挫折,暫停了soc大芯片的研發。但飲冰者熱血難涼,“大芯片”做不了,就發力快充芯片、電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等“小芯片”研發,在不同賽道積累經驗能力。2021年,小米決議重啟“大芯片”研發,4年來投入資金超135億元。量變積累終於帶來質變爆發,如果當時“知難而退”,眼前的硬仗就不可能打贏,也永遠不會拿到國際頂尖科技“牌桌”的入場券。
小米芯片問世背後,保持了日均千萬元的研發投入,研發團隊人員超過2500人,這是對“高風險、長周期”研發規律的客觀認識。
小米發表多款搭載自研芯片的旗艦產品。(新華社記者張驍 攝)
身處變局環境,要有堅持開放共贏的胸懷。3納米芯片的問世,讓世界看到一種新選擇,有望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全面提升供應鏈抗風險能力。技術溢出也將倒逼相關研發領域加快迭代,通過良性競爭,提升全球行業總體技術實力。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未來五年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將投入2000億,不斷夯實技術基底。
22日晚,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3納米旗艦處理器“玄戒o1”在京發布。(新華社記者 張驍 攝)
今年以來,國產大模型deepseek“全球出圈”,人形機器人“人機共跑”世界矚目,聯動3nm芯片研發設計取得新突破,科技之花競相綻放,這是我國民營經濟活力涌動、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的生動例證,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的具象表達。
站在新起點上,我們既要為小米的突破喝彩,也要清醒認識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圍之路遠未結束。3納米芯片的誕生是“新長征的第一步”,中國科技人仍要在技術攻堅、產業鏈自主化、生態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攀登高峰的路不會好走,每一步都要有甘坐“冷板凳”、嚼碎“硬骨頭”的決心。
科技研發沒有完成時,技術突破沒有天花板,產品性能最終還要經過市場、用戶的充分檢驗,持續迭代升級。但我們相信,敢於挑戰“難而正確的事”,堅持“長期主義”,正是中國科技產業走向更遠未來的密碼。
(來源:新華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