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英偉達 CEO 黃仁勛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的一席話震動全球:英偉達在中國的 AI 芯片市場份額從四年前的 95% 暴跌至 50%。這個曾經壟斷中國 AI 算力市場的巨頭,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4 年,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創下 171 億美元營收的歷史峰值,但美國商務部 2025 年 4 月突然收緊 H20 芯片出口許可,導致英偉達 Q1 中國區訂單交付風險激增,股價單日暴跌 6%,計提 55 億美元庫存減值。彭博行業研究更預測,英偉達今年可能損失 140 億至 180 億美元收入。
黃仁勛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中國 AI 芯片自給率從 2024 年的 5% 躍升至 18%,國產芯片在推理市場的佔有率突破 20%。華為昇騰 910B 芯片在 FP16 算力、INT8 推理等核心指標上已超越英偉達 H20,單卡訓練性能達 H100 的 85%,功耗降低 20%,價格卻低 36%。2025 年第一季度,昇騰 910B 出貨量突破 60 萬片,百度、阿里等企業的千億參數大模型已大規模採用國產芯片訓練。
美國政府的 AI 芯片出口管制政策,正在反噬其自身利益。黃仁勛直言,“當初制定 AI 芯片擴散管制規定的基本假設存在根本性缺陷”。2025 年 1 月出台的《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將中國列為最高級別管制對象,要求英偉達等企業出口至中國的芯片必須採用 GDDR 顯存而非高帶寬內存(HBM),直接切斷了 Hopper 架構的合規路徑。
這一政策導致英偉達被迫放棄 Hopper 架構對華出口,轉而開發性能更弱的 H20 青春版和 Blackwell 架構定製芯片。然而,技術閹割的邊際效應顯著,H20 青春版需進一步削減內存帶寬和互聯速度,可能影響其在大模型訓練中的競爭力。波士頓諮詢測算,若中美科技完全脫鉤,全球半導體產業將損失 1.2 萬億美元,美國企業將喪失 18% 市場份額。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限制反而加速了中國技術自主化進程。華為昇騰生態已吸引超 500 家合作夥伴,寒武紀、壁仞等企業獲國資基金注資,2025 年 “新基建 2.0” 計劃投入 3000 億元扶持 AI 芯片研發。正如黃仁勛所言,“如果美國企業不在中國市場參與競爭,那麼中國技術將傳遍世界”。
黃仁勛的擔心正在變為現實,中國 AI 的崛起絕非偶然,是人才、政策與生態協同發力的結果。黃仁勛多次強調,“中國擁有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員”,這一論斷在全球頂尖學術會議中得到驗證。2022 年 NeurIPS 會議上,中國培養的頂級 AI 研究人員佔比從 2019 年的 29% 躍升至 47%,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已躋身全球頂級 AI 機構前十。
政策支持更是關鍵。中國將人工智能列為 “新基建 2.0” 核心領域,2025 年投入 3000 億元資金扶持芯片研發,並通過 “東數西算” 工程構建全國算力網絡。在政府引導下,華為昇騰、寒武紀等企業形成 “芯片 + 算法 + 應用” 全棧能力。例如,寒武紀思元 370 芯片率先採用 Chiplet 技術,2025 年一季度營收暴增 4230%,凈利潤同比增長 256.82%。
生態建設方面,我們正構建替代 CUDA 的自主體系。華為昇騰通過優化編譯器和工具鏈,實現與 CUDA 生態的兼容,降低企業遷移成本。百度崑崙芯、天數智芯等企業則在特定領域實現突破,2025 年一季度國產 AI 芯片在國內服務器市場的佔比已升至 15%,預計年底將達 40%。
面對這種情況,英偉達也只能被迫調整戰略。2025 年 5 月,英偉達宣布計劃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聚焦定製化產品開發、全球研發協同和本土生態合作。該中心將參與芯片設計驗證、自動駕駛技術研究,並與理想、長城等車企聯合研發車規級 AI 芯片。
然而英偉達的轉型能一帆風順嗎?核心設計和生產仍需保留在海外,且需遵守美國出口管制規定,這限制了其技術輸出的深度。同時,中國企業對國產芯片的信任度持續提升,2025 年一季度華為昇騰在國內 AI 芯片銷量中佔比達 23%,直逼英偉達的 70%。
黃仁勛也應該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人工智能市場,未來幾年規模可能達到 500 億美元”。為抓住機遇,英偉達正探索 “雲服務 + 訂閱制” 模式,繞過硬件出口限制向中國企業提供算力服務。這種 “技術隔離” 策略雖能緩解短期壓力,卻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 “陣營化” 趨勢。到 2026 年,中國 AI 市場規模將達 50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這一預測背後,是中國在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和人才儲備上的全面優勢。截至 2025 年,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 5G 網絡和數據中心集群,AI 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居全球首位。
現在美國的 “脫鉤” 策略正逐漸失效。2024 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突破 1 萬億元,其中 AI 芯片佔比顯著提升,華為昇騰已在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落地。正如黃仁勛所言,“限制 AI 技術傳播恰恰適得其反,美國應加速技術擴散以保持領先”。
未來十年,全球 AI 格局將呈現 “競合併存” 的新常態。我們憑藉自主技術和龐大市場,有望在邊緣計算、智能製造等領域建立優勢;美國則需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開放鞏固領導地位。英偉達的困境與中國的突圍,正是這場變革的縮影 ——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碰撞中,唯有擁抱合作與創新,才能在 AI 時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