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礦坑邊坡塌陷如今鋪設了平整的環坑步道,兩側景觀樹木成行,居民悠閑地散步賞景。在遼寧阜新,昔日被稱為“城市傷疤”的海州露天礦正在蛻變成為市民休閑的“生態地標”。
中國煤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煤科”)2018年10月成立全資子公司中煤科工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工生態”),以全產業鏈技術優勢助力資源枯竭型城市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特別是近年來,與阜新市政府就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開展了深度央地合作。中國煤科所屬科工生態以打造全國廢棄礦坑治理典範為目標,以科技為支撐,通過構建“地災治理+生態修復+資源利用”三位一體治理體系,大力推進百年礦區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治理的平衡之道,讓廢棄礦坑“披綠生金”。
生態治理:從“城市傷疤”到“城市綠肺”
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曾經是所有資源型城市難以繞開的宿命。作為新中國煤炭工業的活化石,遼寧阜新的海州露天礦自1953年投產以來累計生產煤炭2.44億噸,創造工業產值近百億元,其恢宏開採場景更被鐫刻在第三套人民幣五元紙幣上,成為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永恆印記。2005年6月,海州露天礦因資源枯竭被迫關閉,卻留下了相當於38座故宮面積總和的“城市傷疤”。
2009年建成的國家礦山公園曾試圖為礦坑“整容”,但多年開採形成的長期地質不穩定,導致每年產生地表殘餘變形超5厘米,造成了公園範圍內文化廣場、建築、道路等基礎設施不同程度的破壞,崩塌、滑坡等災害風險危及礦坑周圍企事業單位、居民、遊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殘煤自燃區溫度常年保持在200℃以上,釋放的有毒氣體導致植被退化,更威脅着周邊生態安全,大量具有珍貴保存價值的礦山地質遺迹在不斷遭到破壞,對海州露天礦北幫礦山環境進行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2022年,科工生態與阜新市政府開啟央地協同治理新篇章,創新提出了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相結合的綜合治理“煤科方案”。項目團隊運用“空-天-地-孔”一體化勘測體系給露天礦坑做全面“體檢”,利用無人機熱紅外技術精準定位65個高溫火點;運用dem實景三維建模、半航空瞬變電磁探測、可控震源式二維地震探測等技術手段,首次摸清了困擾礦坑多年的災害病因及採空區特徵;創新性使用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注漿管控系統,實現了採空區多孔精確控制充填注漿,困擾礦區二十載的北幫邊坡蠕動變形頑疾終被攻克。在此基礎上,完成了8.2公里的環坑生態步道建設及景觀提升,建成了階梯式觀景平台與立體綠化帶,進一步開發了礦山公園的休閑娛樂功能。當前正與地方政府積極對接,全力推動海州礦後續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工作。
從“城市傷疤”到“工業遺產”再到“城市綠肺”,居民曾經避之不及的礦坑,如今成了親子活動、攝影採風的網紅地,國家級礦山公園的景觀得到實質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這座百年礦坑正以新的身份,續寫着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生態故事。
海州礦的蛻變,是新時代礦山治理的縮影;阜新的蛻變,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生動實踐,是生態治理最生動的社會答卷。
綠色轉型:從“工業遺產”到“經濟引擎”
思路決定出路,露天煤礦也可以變成“綠色經濟引擎”。科工生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創新構建“全生命周期治理”體系,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協同機制。通過實施“地質修復+生態建設+產業培育”系統工程,引入光伏新能源、煤矸石綜合利用、文化旅遊等產業,將海州露天礦區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經濟,升級為以碳中和工廠、碳中和景區、綠色礦山等為主的低碳經濟,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由“深棕”向“深綠”的全面升級。
據有關報道,海州礦及周邊礦區遺留的煤矸石堆存量約為1.2億噸。煤矸石,俗稱“矸石”“矸子”,本來是煤炭開發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資源。過去,由於回填成本巨大、思想觀念落後等原因,只能將矸石堆放在礦坑周圍。歲月累積,經過不斷自燃、風蝕,反而成為降低空氣質量、影響礦區生態的“元兇”之一。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印發《關於“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大力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推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要變廢為寶,把曾經的“短板”變成“長板”,就必須有科技創新的支撐。
科工生態聚焦煤基固廢綜合利用的問題和難點,與高水平科研院所組建成立固廢綜合利用領域技術聯盟,前瞻布局了煤基固廢規模化處置和高值化利用的技術、材料和裝備研發。凝聚各類科技資源,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利用煤矸石生產高值利用試驗線已建成運行,實驗產品完全可以滿足環保、節能和自動控制要求。針對煤礦規模處置矸石的需求,通過研究多種煤基固廢協同的充填材料、多應用場景協同煤基固廢井下處置工藝及技術、地面及井下配套設備及平台,達到合理降低充填材料成本,實現煤矸石集中化、高效化、規模化處理的目標。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未來,中國煤科將進一步發揮企業技術優勢,聚力央地合作發展,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推進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以科技創新推動價值轉化,助力阜新打造央地合作“遼寧樣板”。(張智韋)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