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鋮權(西南科技大學)
山東濟南的李女士稱,新安裝的玥瑪YM-S6智能門鎖,不用密碼、不用指紋輕輕一拽就能開門。記者調查發現,同款智能鎖的多家用戶都遇到了類似問題。生產廠家承認沖模有瑕疵,可聯繫更換。區域負責人卻推翻廠家客服的說法,稱“開門原因”還需進一步檢查。(4月3日 大象新聞)
作為家庭安全的首道屏障,智能鎖本該是技術賦能生活的典範。相較於傳統機械鎖,它本應憑藉生物識別、動態加密等技術提供更高級別的防護。然而,當“一拽就開”成為普遍現象,所謂的“智能”升級也便成了黑色幽默。在筆者看來,這已不是簡單的產品瑕疵,而是科技產品安全底線的失守。
事實上,智能鎖行業近年來雖發展迅猛,但部分企業卻只顧跑馬圈地,忽視了安全質量。一些廠商為了搶佔市場,盲目壓縮成本,只將其安全標準當成宣傳話術,其產品卻並不能在防技術開啟等關鍵指標上達標,導致其“一拽就開”。安全底線被一再突破,消費者花高價購買的“智能鎖”,反而成了安全隱患的源頭。更諷刺的是,當消費者投訴時,廠家輕描淡寫地將問題歸咎於“沖模瑕疵”,彷彿這只是無關痛癢的工藝缺陷,而非關乎用戶人身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暴露出某些企業對於消費者權益的極大漠視。
為築牢智能家居行業的“安全鎖”,我們仍需要構建多方聯動的防護體系。市場監督部門應當建立智能門鎖動態抽檢機制,加大監管力度,對存在設計缺陷的產品實施強制召回;對於企業而言,與其在危機公關時玩弄話術遊戲,不如將營銷費用轉化為研發投入,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將安全性能作為首要考量,用實實在在的技術創新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
科技創新與安全保障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追逐技術的便利也不應以犧牲人身安全為代價。對於智能鎖企業來說,安全是底線,而非可討價還價的選項。只有當企業真正把用戶安全放在首位,智能鎖行業才能擺脫“一拽就開”的尷尬,真正成為值得信賴的家庭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