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間
文丨太陽當空趙
編輯丨太陽當空趙
前言
還是熟悉的套路!
近日,創投圈大佬朱嘯虎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項目,原因是商業路徑不清。
本以為此話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上海達閔人形機器人企業就開始“爆雷”,出現拖欠員工資金,及人去樓空的現象。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兩者之間有直接聯繫嗎?
達闥機器人
故事的開始是2015年,達闥機器人在上海成立。創始人黃曉慶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並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是一位在通信技術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
他對人形機器人領域抱有極大的興趣,並且積極投入實際行動中。達闥機器人公司專註於人形機器人在醫療、教育和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的商業應用,力求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服務。
該公司已積累了豐富的專利和關鍵技術,為人形機器人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其在相關領域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達闥機器人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不過早期憑藉技術積累和運作資本的優勢,快速成為行業的領先者。公司成立後,完成了六輪融資,吸引了許多投資方。
其中不乏來自地方國資的投資,包括上海城投旗下的城鼎基金、上海國盛以及珠海國資等。這些資金為達闥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盾支持。
在2019年,達闥機器人成功晉陞為“獨角獸企業”,表明其未來發展充滿潛力與希望。這意味着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為其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達闥公司宣布其機器人關節年產量已達到驚人的1000萬台套,這一數字顯示了其強大的生產能力。隨後,達闥制定了宏偉目標,希望與上百家企業合作,共同建立一個高端智能機器人製造基地。
同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達闥機器人展示了其人形雙足機器人。這一展示迅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使達闥成為展會上最受關注的焦點,顯著提升了其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內的聲譽和影響力。
這一系列舉動表明,達闥正在積極擴張其在智能機器人市場的份額,並試圖成為行業內的領導者。達闥公司一直渴望通過上市來擴展業務,他們曾計劃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但最終都未能成功。
雖然上市計劃遇到阻礙,達闥公司的市場價值卻持續增長。2023年完成C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高達223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中國國內估值最高的機器人領域初創公司。
同時,達闥也在積極拓展合作,分別與天津南區和廈門一家機器人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和框架協議,力求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有所作為。
此時的達闥,就像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光芒四射,行業內對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表明達闥希望通過合作來增強自身實力,提升在機器人行業的影響力。
繁華背後的危機
可是,這份耀眼成績的背後,隱藏着一些問題。進入2024年,達闥機器人發展遇到阻礙,公司資金運轉開始出現困難,達闥多次被法院列為需要執行的對象,主要原因在於與供應商的合同糾紛以及知識產權官司。
這些情況說明,達闥在資金運用和應對風險方面還有待加強。同時,達闥公司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情況。公司現在遇到麻煩了,開始拖欠工資,還用降薪、無限期延遲發工資這些辦法來緩解困境。
公司領導想用美好的前景和感情來穩住大家,但這些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作用不大。結果,很多員工都受不了,只能辭職,甚至連一位一起創業的元老也走了。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達闥機器人似乎正在走下坡路。廣州分公司空無一人,甚至連水電都斷了,早已沒有了運營的跡象。
上海總部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公司顯得非常冷清。原本應該熱鬧非凡的展廳,現在卻大門緊鎖。據傳,中介公司已經開始尋找租客,連董事長辦公室也在出租之列,這無疑表明達闥機器人面臨著嚴峻的困境。
知情人士表示,達闥的創始人黃曉慶目前仍在努力尋求融資,希望能夠改變公司目前的困境。
但是,該公司能否成功擺脫危機,迎來轉機,目前還難以確定,未來發展情況並不樂觀。黃曉慶的“找錢”行動,被視為挽救達闥的重要舉措。
由盛轉衰的深層剖析
達闥機器人的迅速衰落,不只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它自身的經營策略也有不少問題。首先,高昂的成本讓達闥難以承受。人形機器人最關鍵的部件是柔性關節,這部分的成本佔總成本的六成。
然而,達闥一直沒能有效控制這塊成本。雖然創始人黃曉慶早在2019年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但公司始終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導致產品價格下不來,競爭力不足。這也是壓垮達闥的重要原因。
再者,達闥急於求成,想儘快上市,因此不顧實際情況,拚命擴張規模,設立了太多分公司。同時,為了滿足上市要求,他們花大價錢聘請了很多高薪人才,導致公司的日常運營費用大幅增加。
然而,上市計劃接連失敗,之前投入的巨額資金沒有產生預期的收益,反而加劇了公司的資金短缺問題。
另外,達闥的產品策略也出現了問題。過於追求高品質,使得產品價格過高,消費者難以接受,銷售量上不去,導致研發投入難以收回。
更重要的是,達闥沒能弄清楚市場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研發的產品和市場的實際需求不匹配,最終難以應用,無法帶來實際的利潤。
這種與市場脫節的情況,使得產品無法真正走進用戶的生活,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達闥還面臨知識產權方面的爭議,這表明該公司在技術創新和專利保護上還有待加強。
這些問題可能會阻礙達闥的未來發展,因為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會導致技術優勢喪失和市場競爭力下降。解決知識產權糾紛,重視技術創新和專利保護,對達闥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行業之殤與未來之路
達闥的遭遇不是獨一份,它反映了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普遍面臨的難題。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還很年輕,技術上的創新還不夠,大家做的東西差不多,而且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也比較多。
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還沒有真正釋放出來,很多產品還只是實驗室里的樣品,沒辦法真正變成商品賣出去。
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技術沉澱和產業合作上還有提升空間。美國許多科技巨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密切合作,共同推進研發,形成了強大的力量。
而國內的企業更多是各自為戰,缺乏有效協作,難以形成整體優勢。我們需要加強產業內部的協同,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進步。
達闥的遭遇給其他機器人公司提了個醒:發展不能只圖快,還得穩紮穩打,別盲目擴張或者太依賴投資。要多花心思搞研發,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找到真正有市場、人們需要的產品和應用。
同時,政府也要加強管理,引導機器人行業健康發展,規範市場,避免出現不好的公司把好公司擠垮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更多企業像達闥一樣,讓人形機器人產業真正成熟起來。
達闥的發展歷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它告訴我們,科技創新不能只追求遠大目標,更要注重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
在資本湧入的時候,公司需要保持冷靜,認真思考長遠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找到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達闥的興衰是一個警示,提醒後來者需要謹慎前行。達闥公司將走向何方?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又將如何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結語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並非輕而易舉,需要我們持續反思和大膽探索。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答案,並最終開創機器人產業的新時代。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未來發展道路仍需不斷探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信息來源:
1.《人形機器人泡沫要破?朱嘯虎看不清商業路徑喊撤退,創投圈炸鍋》澎湃新聞2025-04-01 06:58
2.《達闥機器人陷入停擺危機:欠薪、裁員與資金鏈斷裂的困境》金融界2025-03-31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