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珠海3月29日電 題:中國商飛陳勇:為國產大飛機事業發展築牢安全基石
作者 郭軍 劉玉婉 廖冰潔
“在國產大飛機事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飛行安全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飛機產業鏈是我國民航領域自主可控的關鍵所在,是強化飛行安全根基的重要保障。”3月29日,中國商飛工程總師陳勇在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講堂上如是說。

中國商飛工程總師陳勇在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講堂上作主題演講。劉玉婉 攝
當天,由南航科技(廣東橫琴)有限公司主辦的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講堂在珠海舉辦。在本次大講堂上,陳勇就“國產大飛機安全與運行”這一關鍵主題進行演講,圍繞國產大飛機安全、航空運行安全和飛行訓練安全等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他指出,航空器的安全性是民航業的基石,是國產大飛機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為C909飛機系列總設計師,陳勇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首款噴氣支線客機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在C909飛機的研發過程中,他們攻克了大迎角氣動力計算和風洞試驗技術、高可靠性失速警告和失速保護系統的設計,以及民機失速設計和驗證技術體系的建立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不僅提升了國產大飛機的安全性,也標誌着我國民機適航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陳勇強調,國產大飛機從設計之初就嚴格遵循國際最高標準和最新標準,確保與國際先進適航水平完全接軌。以C909為例,其在設計開發中歷經了超過8000次高風險試飛的嚴苛考驗。每一次試飛,都是對飛機性能極限的挑戰和安全標準的反覆驗證。
國產大飛機項目是一項龐大且錯綜複雜的系統工程,運行風險的管控至關重要。陳勇介紹道,一套完備且嚴謹的適航管理體系對於切實保障飛機的安全性與適航性不可或缺。早在飛機處於概念設計階段時,便需將適航理念深度植入其中,從源頭上夯實安全基礎。在設計進程中,藉助先進的模擬仿真技術,對飛機的結構強度、飛行性能、系統可靠性等方面展開反覆驗證與優化。在製造環節,嚴格遵循質量控制標準,對每一個零部件、每一道工序都進行嚴苛檢驗。與此同時,還會開展大量地面試驗與飛行試驗,收集數據並深入分析,以確保飛機的實際性能契合適航要求。
“針對飛機在設計、製造以及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甚至包括其他國家飛機所暴露出的問題,我們都會進行深入研究,排查國產大飛機是否存在類似風險。我們會開展量化評估,仔細分析相關風險的發生概率與危害程度,並經由技術委員會評審,據此確定相應的處理措施。”陳勇特別提到,每一項措施的實施都有着嚴格的時效性要求。也就是說,若在規定時間內未能解決問題,就必須重新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否則飛機堅決不能投入運行。“在這方面,中國的要求極為嚴格。截至目前,國產大飛機已安全飛行了58萬個小時。”他補充道。
訓練安全是保障飛行安全的重要防線。模擬機是飛行培訓的關鍵設備,是飛行員的“虛擬藍天”,隨着國產飛機的崛起,與其配套的高等級全動飛行模擬機研發仍是關鍵短板。
“飛行模擬機的操作系統和開發平台一直被國外壟斷,我們必須自主研發。”陳勇說。當著手解決高高原運行驗證問題時,製造模擬機成了必然選擇。可國外模擬機接口的封鎖,如同橫亘在面前的一座大山。為打破國外開發平台綁定機型的限制,陳勇和團隊成員日夜鑽研,在研發過程中,無數次推倒重來,無數個日夜的奮戰,最終成功打破了束縛,實現了新機型快速構建和多機型統一管理,開發效率較國外主流產品大幅提升。
陳勇還分享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合作經歷。業內都知道,高高原地區複雜地形和極端氣象條件的模擬技術,是研製高高原模擬機運行仿真平台的關鍵所在。在他與南航科技合作研發的過程中,雙方就如何精準呈現高高原地區獨有的地形地貌以及變幻莫測的氣象環境,以及為飛行員進行特情處置訓練提供幾近逼真和貼近實戰的模擬環境,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那段時間,我和南航科技的團隊一起經過多輪研討攻堅,最終實現了重大技術創新,首創了高度還原高高原地區複雜地形和極端氣象條件的模擬技術。”陳勇回憶道,正是因為這種高度真實的模擬訓練環境,使得飛行員能夠在安全可控的條件下,充分鍛煉和提升應對高高原地區特殊情況的能力,有效增強了飛行安全保障。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更在國際上為中國民航飛行訓練設備的發展樹立了行業標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