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富士康給了大陸人民飯吃!”
曾經他是代工之王,創造了富士康帝國,卻憑藉著個句話,毀了富士康。
如今的富士康,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蘋果訂單流失,印度建廠受挫,美國夢碎威斯康星,曾經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了。
那麼究竟富士康到底經歷了什麼?又是什麼讓富士康從巔峰跌落?
從台灣小廠到代工巨頭
1974年,台灣新北市一家小廠子悄摸開了張,而這正是富士康的起點。
當時,它在電子行業還只是個小透明,並沒有人在意,靠着給別人加工塑料零件混口飯吃,可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家小廠子後來竟然能折騰出這麼大的動靜,一躍翻身成為“代工之王”。
剛創業那會兒,富士康和其他小企業一樣,缺錢缺技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可身為創始人的郭台銘卻有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非常清楚要想在這個領域活下去,那麼質量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他便帶着團隊,從基本的活開始干,一點一點累積經驗,在產品質量方面更是非常嚴格,等到80年代,全球電子行業開始火了,富士康也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接一些國際品牌的單子,而這也讓富士康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1985年,美國康柏電腦公司給富士康下了一筆訂單,訂購了一批電腦機箱,本以為是一件好事,可結果富士康所達到的鍍層質量不行,十個貨櫃的貨全部都被退了回來。
這件事情一出,郭台銘也是頭皮發麻,但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立馬帶着團隊連夜返工,經過三天三夜的處理,總算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都修好了,又重新發貨。
康柏公司一看富士康這麼有誠意,效率還高,很快就和富士康建立起了長期合作關係,而這也成功為富士康帶來了穩定的訂單,更重要的是,富士康“說到做到”的名聲也成功在業界打響,為後續富士康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當然富士康的成功可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因為它抓住了時代的風口,再加上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一步步走到輝煌。
在那之後富士康的生意也是越來越好,到了90年代,富士康靠着高效率和嚴格的質量把控,成功擠進了日系供應鏈,成為了第一個拿到索尼遊戲機訂單的台企,這個突破無疑是對富士康實力的認可。
在管理上,郭台銘搞了一套“四大管理系統”,管錢、管生產、管物料、管質量,這一套流程下來,使富士康的效率和質量都有了保障,為了提高效率,郭台銘發布了一個“24小時輪班制”,確保能夠以更快的效率完成訂單。
雖然這些政策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認可,但正是因為這些管理措施,讓富士康成功脫穎而出。
從巔峰到下滑
2007年,深圳龍華富士康園區,人滿人寰,郭台銘站在台上,手裡拿着一部諾基亞手機,他突然往地上一甩,讓人沒想到的事,這部手機竟然沒壞。
於是郭台銘撿起手機,舉過頭頂,大聲喊道:“富士康造的東西,就得經得起摔打!”這一幕成了富士康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那以後,富士康就和“質量、效率”這兩個詞綁定在了一起,同時更是吸引了很多國際品牌的注意,蘋果就是其中之一。
跟蘋果合作之後,富士康也是成功到達了巔峰,蘋果手機全球熱賣,而富士康的鄭州廠區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一天就能夠生產幾十萬部手機,佔據了全球蘋果手機產量的70%。
這麼大的產量也為富士康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成功讓富士康成為了當地的經濟支柱,養活了成千上萬的家庭。
不過,在富士康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出來,為了滿足巨大的生產需求,富士康開始採用“人海戰術”,開始大規模招人,依靠人多來提高質量。
可是這種模式雖然短期內確實提高了產量,但是也帶來了高昂的人工成本和管理難度,而且對於高強度的工作和嚴格的管理,也是讓富士康背負上了“血汗工廠”的名聲。
經過多年的運籌帷幄,在2019年郭台銘成功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排行榜,身家高達63億美元,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好好的公司,竟然因為郭台銘的一句話,掀起了不小的風浪,更是導致富士康開始走下坡路。
郭台銘表示:“不是中國大陸成就了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給了大陸人民飯吃”。
這句話一出,很快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他們覺得富士康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大陸提供的市場、勞動力和政府支持,並表示郭台銘簡直太狂了,根本不懂得感恩。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也在進行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轉向了技術密集型,而富士康還在堅持着“人海戰術”,可由於缺乏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很快富士康就在競爭中失去了優勢。
印度建廠被打臉
2020年,蘋果宣布要把15%的產能轉移到印度,聽到這個消息的郭台銘,二話沒說就準備在印度建廠,並且還承諾了投資7億美元,創造10萬個工作崗位,還信誓旦旦的說能夠把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這個地方並不比國內,印度的基礎設施太差了,經常停電,交通落後,還有就是富士康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導致在印度工廠的生產效率受到了影響。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文化和中國的不一樣,這裡的工人根本不接受加班文化,動不動就會用罷工宣誓主權,這樣的舉動也成功讓富士康陷入了困境。
最終富士康在印度的產量根本達不到預期,蘋果手機的交付量只完成了當初要求的60%,而這也讓蘋果公司非常不滿意。
經過印度的失敗,讓郭台銘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全球化戰略,其實早在2017年,他就跑到美國威斯康星州建液晶面板廠,還說是“世界第八大奇蹟”,這個項目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可這個看似風光的項目最後卻成了“空中樓閣”,高昂的人工成本、供應鏈不足,再加上疫情上的衝擊,都讓富士康的日子雪上加霜,最終這個花費100億美元的項目之創造了1300多個工作崗位,而這和當初郭台銘承諾的1.3萬個還相差的一萬多個呢。
這次失敗,美國媒體更是直接將這個項目定性為“失敗的象徵”,同時郭台銘的“美國夢”也徹底破滅了。
隨着時代在進步,國內也是出現了像比亞迪這樣的競爭對手,比亞迪最初曾經被郭台銘笑話“只會造電池”的企業,如今卻靠着電池技術和智能製造的激烈,發展迅速,不僅在汽車混的風生水起,更是搶走了蘋果平板的代工訂單。
到了2023年,比亞迪的市值已經是富士康的兩倍多了,成了中國製造業的新標杆。
跟比亞迪比起來,富士康還在用老一套的“人海戰術”,明顯就是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腳步,而且比亞迪工廠里,機器人手臂組裝汽車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而富士康工廠里,則是工人手動組裝,跟現在的全自動相比,那真是效率低,成本高。
結語
如今的富士康與過去的輝煌相比,還真是諷刺啊,而郭台銘早年的成功,主要還是靠着他那敏銳的商業嗅覺和雷厲風行的作風,最終一點點從小作坊,轉變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
可是時代在變,市場也在變,曾經讓富士康成功的“人海戰術”放在現在已經不行了,而且郭台銘的那句令人憤怒的話,更是加速了富士康的衰落。
文章信源
界面新聞2019-04-17——「人物」郭台銘:63億美元身價的工業大王之路
新民晚報2019-04-18——郭台銘發家史
《商界》雜誌2006-03-30——郭台銘:全球代工王傳奇
紅色文化網2023-10-27——富士康賞飯給大陸吃?郭台銘也太狂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