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2024年03月04日15:25:04 科技 1516

編輯: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現在,馬斯克起訴OpenAI案的最大未解之謎,就集中在了「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上。他看到的東西,讓OpenAI大震蕩,所有模型推出計劃被削弱和延期。最近網上曝出的一份53頁PDF,就透露了Q*的許多重大細節:125萬億參數,去年12月已訓完。但馬斯克這麼一鬧,恐怕Q*面世的時間還要大大延遲。


本年度科技圈這場里程碑級大戰,還在持續白熱化!

剛剛,Sam Altman罕見地發聲了,連發兩條推文。

在馬斯克鬧出起訴風波後,Altman一直保持緘默。因此,這兩條推文應該是全公司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結果——

颶風已經愈來愈猛烈,但風暴中心卻仍然保持着平靜。


這一切都發生過,這一切都還將再次發生。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在Altman看來,目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新瓶裝舊酒,不斷在重演的故事罷了。

但傳聞中的Q*和AGI,已經讓全世界談之色變。

本案最大未解之謎: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



在用ChatGPT和Sora在全世界掀起颶風之後,OpenAI真的能如Altman所說,在風暴中心保持平靜嗎?

恐怕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蝴蝶效應已經產生。

馬斯克起訴OpenAI案最大的未解之謎就是——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去年宮鬥風波發生時,馬斯克就表示很擔心:Ilya是一個擁有良好道德的人,並不尋求權力。除非他認為有必要,否則絕不會採取如此過激的行動

讓我們把時間線倒回,好好復盤一下這樁起訴案發生之前,Altman的一言一行,都埋下了哪些線索。

在2023年11月,就在Altman被董事會解僱的前一天,他在APEC會議上曾有一次令人不寒而慄的發言,暗示了OpenAI已經開發出了比GPT-4更強大、更難以想象的東西,遠超人們的期待。

模型的能力將會有一個無人預料到的飛躍。與人們的預期不同,這個飛躍是驚人的!


現在正在發生的技術變革,將徹底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經濟和社會結構以及其他可能性限制……這在OpenAI的歷史上有四次 ,而最近一次,就是在過去幾周內。


在撥開無知的面紗和探索未知的邊界時,我有幸在場,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的榮幸。


在給出這篇演講時,我們還對Q*一無所知。

緊接着第二天,OpenAI的宮鬥風波震驚全世界,Altman被趕下台,而Ilya「看到了一些東西」。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那幾天里,「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引起了全網的猜測和恐慌

宮鬥風波第四天時,OpenAI秘密的AI模型突破Q*被泄露。據說OpenAI的兩位研究員Jakub Pachocki和Symon Sidor,利用Ilya的工作成果做出了Q*。

同時大家發現,在Altman被解僱之下,OpenAI的研究人員曾給董事會發出一封信,警告一項「可能威脅人類」的全新AI發現。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這封此前從未報道過的信,也是董事會最終罷免Altman的導火索之一

Ilya看到的,就是這項發現嗎?或者說,Ilya看到的,就是Q*嗎?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而到了2024年2月,馬斯克正式起訴OpenAI,這記迴旋鏢正中眉心。

馬斯克認為,GPT-4是一個AGI算法,所以OpenAI已經實現了AGI,因此這超出了和微軟協議的範圍,這項協議僅適用於AGI出現之前的技術。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基於所掌握的信息和相信為真的內容,OpenAI目前正在開發一種名為Q*的模型,該模型對AGI具有更強的主張」

起訴書中還說,看起來Q*很有可能會被OpenAI開發成一個AGI,更清晰、更引人注目。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Q*真的值得馬斯克如此大費周章、如臨大敵嗎?

根據目前泄露出來的信息,Q*的能力,是能夠解決小學階段的數學問題。

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並不是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但這的確是朝向AGI邁出的一大步,堪稱重要的技術里程碑。

因為Q*解決的,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數學題。

Ilya做出的突破,使OpenAI不再受限於獲取足夠的高質量數據來訓練新模型,而這,正是開發下一代模型的主要障礙。

那幾周內,Q*的演示一直在OpenAI內部流傳,所有人都很震驚。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據悉,OpenAI的一些人認為Q*可能是OpenAI在AGI上取得的一個突破。AGI的定義是:「在最具經濟價值的任務中,超越人類的自主系統」

所以Q*會威脅人類嗎?

現在,公眾仍然不清楚細節,馬斯克似乎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看到了什麼」的Ilya,至今去向不明。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Ilya的社交媒體,至今還停留在這一條23年12月15日的推特,從此再無動態

網友:Ilya看到的東西,就是奧本海默時刻


現在,已經有人把「Ilya看到那個東西」的時刻,歸結為奧本海默時刻,並且,那個東西的危險和強大程度比原子彈還要高出數百萬倍。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Ilya看到的這個東西改變了遊戲規則,級別在AGI和ASI之間,因為他太害怕了,所以踢出了Altman

網友們猜測,馬斯克現在下這一盤大棋,就是為了搞清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來感受一把真正的AGI。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Ilya看到了什麼可怕的東西?

網友們一致認為,或許普通人看到的只是AI系統而已,但Ilya看到的,是AI的突破性發現。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很多人相信,就是Ilya看到的就是Q*,隨後有了一些新發現。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因為Ilya不是個關心政治的人,他肯定是看到了相當危險的東西,把董事會都給嚇到了。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或許他看到的只是Sora生成的視頻?但直覺告訴我們應該不只如此。

但是從此,OpenAI發生了一場大震蕩,削弱了GPT,削弱了未來推出的模型。

地下室里究竟有什麼?!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Altman急澄清:AI是工具,不是新物種!


面對外界的這番恐慌情緒,Altman在最近接受《The Advocate》雜誌採訪時急忙解釋道:很多人都對AI誤解了,他們甚至分不清AI到底是一種「生物」還是「工具」。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在他看來,將AI視為科幻電影中的生物角色確實更吸引人。但如果真的用了ChatGPT,就會明白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AI目前更多是一套基於數據和數學的系統,能夠產生統計上可能的結果,而不是「生物」這種全新的生命形態。

在目前全社會對OpenAI的擔憂情緒下,這種描述的確很應景。

不過,Altman以前可不是這麼說的。

他曾預測道,AI很快就能替代中等水平的人類勞動者,導致大規模失業。能夠自主行動的AI智能體,下一步可能就是替代人類。

2027年構建AGI計劃推遲


同時,網上一份最新長達53頁的PDF,曝光了OpenAI預計在2027年前打造出人類級別AGI的計劃,或許能夠部分解答「地下室里有什麼」的問題。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目前還不知這個透露可靠度有多高,不過文檔作者Jackson賬號註冊於2023年7月,目前就只發布了2條推文,都是昨天發布的。

而且,他主頁上的簽名是「jimmy apples竊取了我的信息」。(jimmy apples曾多次爆料關於OpenAI模型發布信息)。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Jackson表示,「自己將披露收集到的有關 OpenAI(已推遲)計劃在2027年之前創建人類級別AGI的信息」。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摘要中,具體介紹了OpenAI通往AGI的時間線:

OpenAI於2022年8月便開始訓練一個125萬億參數的多模態模型。


第一階段是Arrakis,也稱為Q*。模型於2023年12月完成訓練,但由於推理成本過高而取消發布。這就是原本計劃在2025年發布的GPT-5。Gobi(GPT-4.5)已更名為GPT-5,因為原GPT-5已被取消。


Q*的下一階段原為GPT-6,後更名為GPT-7(原計劃於2026年發布),但由於最近馬斯克的訴訟而被擱置。


Q* 2025(GPT-8)原計劃於2027年發布,旨在實現完全的AGI。


Q* 2023 = IQ達到48

Q* 2024 = IQ達到96(延遲)

Q* 2025 = IQ達到145(延遲)。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參數計數

「深度學習」這一概念基本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AI研究的初期。

第一個神經網絡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而現代神經網絡只是「更深」而已。

這意味着它們包含更多的層——它們要大得多,也要在更多的數據上進行訓練。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當今AI領域大多數主要技術都源20世紀50年代的基礎研究,並結合了一些工程解決方案,如「反向傳播算法」 和「Transformer模型」。

總的來說,AI研究70年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近來AI能力爆發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規模和數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幾十年來我們早已解決了AGI的技術細節,只是在21世紀之前沒有足夠的算力和數據來構建AGI。

顯然,21世紀的計算機,要比上個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強大得多。當然,互聯網數據來源也更加豐富。

那麼,什麼是參數呢?

它類似於生物大腦中的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生物大腦中有1000個連接。顯然,數字神經網絡在概念上類似於生物大腦。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那麼,人腦中有多少個突觸(或「參數」)呢?

最常引用的大腦突觸數量大約為100萬億個,這意味着每個神經元(人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大約有1000個連接。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如果大腦中每個神經元有1000個連接點,這意味着一隻貓大約有2500億個突觸,一隻狗有5300億個突觸。

一般來說,突觸數似乎預示着較高的智力,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從技術上講,大象的突觸數比人類高,但智力卻比人類低。

突觸數量越多,智力越低,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高質量數據的數量越少。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大腦是在數十億年的表觀遺傳數據的基礎上「訓練」出來的,人類的大腦是從比大象更高質量的社會化和交流數據中進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具備了卓越的推理能力。無論如何,突觸數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自2010年以來,AI能力的爆炸式增長是,更強算力和更多數據的結果。

GPT-2有15億個連接,還不如一個小鼠的大腦(約100億個突觸)。GPT-3有1750億個連接,已經接近貓的大腦。

100萬億參數,AI即可達到人類水平


2020年,1750億參數的GPT-3發布後,許多人對一個比它大600倍、參數為100萬億模型(這一參數與人類大腦的突觸數相匹配)的潛在性能進行猜測——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正如Lanrian所解釋的,推斷結果表明,AI的性能似乎會莫名其妙地達到人類水平。

與此同時,人類水平的大腦大小也會與參數數量相匹配。

他計算的大腦突觸數量約是200萬億參數,而不是通常所說的100萬億參數——但這一觀點仍然成立,而且100萬億參數的性能非常接近最佳狀態。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那麼,如果AI的性能是可以根據參數數量預測的,而且~100萬億參數足以達到人類水平,那麼什麼時候會發布100萬億參數的AI模型呢?

GPT-5在2023年末實現了最初的AGI,IQ達到48。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OpenAI新策略:Chinchilla縮放定律


100萬億參數模型實際上性能不是最優的,不過OpenAI正在使用一種新的縮放範式來彌補這一差距——基於一種叫做Chinchilla scaling laws(縮放定律)的方法。

Chinchilla是DeepMind在2022年初發布的AI模型。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203.15556.pdf

這篇論文中,暗示了目前的模型明顯訓練不足,如果計算量(意味着更多數據)大大增加,無需增加參數就能大幅提升性能。

重點是,雖然一個訓練不足的100萬億參數模型不是最優的,但如果用更多的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其性能就能輕鬆超越人類水平。

在ML領域,Chinchilla範式已被廣泛理解和接受。

但OpenAI總裁Greg Brockman在採訪中談到,OpenAI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最初的scaling laws存在缺陷,並在此後進行調整,將Chinchilla納入考慮範圍。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地址:https://youtu.be/Rp3A5q9L_bg?t=1323

研究員Alberto Romero曾撰文介紹了的Chinchilla scaling突破。

Chinchilla表明,儘管它比GPT-3和DeepMind自家模型Gopher小得多,但由於在更多的數據上進行了訓練,它的性能超過了強大的模型。

儘管預測100萬億參數模型的性能不是最優,但OpenAI非常了解Chinchilla scaling laws。

他們正在將Q*訓練成一個100萬億參數的多模態模型,這個模型的計算能力是最優的,而且訓練的數據量遠遠超過了初衷。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Q*:125萬億參數巨獸?


最後,作者透露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信息來源——來自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Scott Aaronson。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2022年夏天,他加入OpenAI後,從事了為期一年的AI安全方面的工作。他曾在博客上發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言論。

這篇在2022年12月底的文章——「一封寫給11歲自己的信」,討論了一些實事和Scott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下半部分才是最可怕的部分...

有一家公司正在開發一種人工智能,它填滿了巨大的房間,耗費了整個城鎮的電力,最近還獲得了令人震驚的能力——能像人一樣交談。


它可以就任何主題寫論文、詩歌。它可以輕鬆通過大學水平的考試。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能力,但負責AI的工程師們還不能公開談論。


不過,這些工程師會坐在公司食堂里,討論他們正在創造的東西的意義。


下周它會學會做什麼?它可能會淘汰哪些工作?他們是否應該放慢速度或停下來,以免「怪獸」失控?


但是,這並非意味着其他人,可能是更沒有顧忌的人,不會最先喚醒「巨獸」嗎?是否有義務告訴世人更多關於這件事的信息?還是有義務少說一點?


我——現在的你——正在那家公司工作一年。我的工作是開發一個數學理論,以防止人工智能及其後繼者走向極端。其中「走向極端」可能意味着從加速宣傳和學術作弊,到提供生物恐怖主義建議,再到摧毀世界。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這裡,Scott指的就是多模態大模型Q*,一個125萬億參數的巨獸。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爆火「Q*假說」牽出世界模型,全網AI大佬熱議


去年11月,Q*項目就曾引發這個AI社區熱議。

疑似接近AGI,因為巨大計算資源能解決某些數學問題,讓Sam Altman出局董事會的導火索,有毀滅人類風險……這些元素單拎出哪一個來,都足夠炸裂。

所以,Q*究竟是啥呢?

這要從一項1992年的技術Q-learning說起。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簡單來說,Q-learning是一種無模型的強化學習算法,旨在學習特定狀態下某個動作的價值。其最終目標是找到最佳策略,即在每個狀態下採取最佳動作,以最大化隨時間累積的獎勵。

斯坦福博士Silas Alberti由此猜測,Q*很可能是基於AlphaGo式蒙特卡羅樹搜索token軌跡。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是以更有原則的方式搜索token樹。這在編碼和數學等環境中尤為合理。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隨後,更多人猜測,Q*指的就是A*算法和Q學習的結合!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甚至有人發現,Q-Learning竟然和ChatGPT成功秘訣之一的RLHF,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隨着幾位AI大佬的下場,大家的觀點,愈發不謀而合了。

AI2研究科學家Nathan激動地寫出一篇長文,猜測Q假說應該是關於思想樹+過程獎勵模型。並且認為Q*假說很可能和世界模型有關!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文章地址:https://www.interconnects.ai/p/q-star

他猜測,如果Q*(Q-Star)是真的,那麼它顯然是RL文獻中的兩個核心主題的合成:Q值和A*(一種經典的圖搜索算法)。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A*算法的一個例子

英偉達高級科學家Jim Fan也認為,Q*令人讚歎,可以和AlphaGo類比。

在我投身人工智能領域的十年中,我從來見過有這麼多人對一個算法有如此多的想象!即使它只有一個名字,沒有任何論文、數據或產品。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其實,多年來Ilya一直在研究如何讓GPT-4解決涉及推理的任務,比如數學或科學問題。

此前,Ilya在這個方向就有多年積累。21年,他啟動了GPT-Zero項目,這是對DeepMind AlphaZero的致敬。

馬斯克告OpenAI案解密:Ilya看到了什麼?Q*細節,53頁資料全網轉 - 天天要聞

GPT-Zero可以下國際象棋、圍棋和將棋。而團隊假設,只要給大模型更多的時間和算力,假以時日,它們一定能達到新的學術突破。

而且在半年之前,就有硅谷大佬扒出,OpenAI很有可能會將「實時檢索」和模型能力結合起來,創造出難以想象的AI能力。

圖靈三巨頭LeCun則認為,Q*則很可能是OpenAI在規劃領域的嘗試,即利用規劃策略取代自回歸token預測。

隨後,更是有驚人消息曝出:Q*竟然能破解加密,AI自己在偷偷編程。而OpenAI曾試圖就此向NSA提出預警。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我們無疑已經無限接近AGI。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 天天要聞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前段時間的vivo X系列新品發布讓我們記憶深刻,而剛剛結束結束的“影像新藍圖X系列技術溝通會”也十分精彩,這次溝通會不僅告訴了大家vivo在影像領域的最新成果,也讓粉絲們對vivo影像背後的故事有更多了解,在vivo影像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vivo通過自主研發,不斷提升自身的影像技術實力,另一方面,vivo...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 天天要聞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5月15日,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科技的盛宴,看得我熱血沸騰!不得不說,華為這次真的是大招頻出,新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先說說那個華為MatePad 11.5 ” S吧,一亮相就讓人眼前一亮!它的設計簡約而不失時尚,屏幕清晰得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布 - 天天要聞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布

昨天晚上藍廠發布了新機iQOO Neo9s Pro,機子採用了6.78英寸1.5K 8T LTPO直面屏,支持144Hz刷新率。搭載天璣9300+,前置1600萬像素,後置IMX920主攝+5000萬超廣角。電池容量5160mAh,支持120W快充。新增白色版本,用上了白色玻璃後蓋,顏值確實提升了不少。不過還是塑料中框+短焦指紋。12+256GB 2699元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 天天要聞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在如今飛速前進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技術的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在這一浪潮中,Agent AI智能體以其卓越的能力脫穎而出,它通過模擬人類智能行為,能夠勝任一系列複雜任務,並在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其無法替代的價值。
續航王者vivo Y200系列掀起購機狂潮,618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 天天要聞

續航王者vivo Y200系列掀起購機狂潮,618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智能手機的選擇五花八門,但有一條賽道被vivo獨佔,那就是長續航。剛剛發布的vivo Y200系列憑藉其超長的續航能力和輕薄的設計,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用戶的關注和好評,徹底改變了行業續航的基準線。如今Y200系列新品已正式開啟預售及首銷,期間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現場】人工關節集采續約開標:企業代表“不緊張”,多家報價壓線進 - 天天要聞

【現場】人工關節集采續約開標:企業代表“不緊張”,多家報價壓線進

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5月21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協議期滿接續採購(下稱“人工關節續采”)在天津東麗湖恆大酒店國際會議中心開標。此次續標的產品範圍與2021年的首輪集采相同,包括髖關節(陶瓷-陶瓷類、陶瓷-聚乙烯類和合金-聚乙烯類)和膝關節,採購周期由兩年延長為三年,採購需求量為...
產品經理談一談:水果店應該怎麼開 - 天天要聞

產品經理談一談:水果店應該怎麼開

這幾年,不少人都計划著整個副業,或者以後被畢業了去做什麼。有準備擺攤的,有準備開咖啡店開書店的,也有人準備開水果店的。只是工作這麼久了,相關的經驗能否平移過去?如果用產品思維來看,我們做一個店面,需要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