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2024年01月12日23:30:51 科技 9154

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分別搭乘安-124和運-20飛機,抵達海南美蘭國際機場,隨後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目前,發射場設施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有序進行,嫦娥六號計劃於今年上半年實施發射。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2024年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分別搭乘安-124和運-20飛機,抵達海南美蘭國際機場,隨後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嫦娥六號搭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

嫦娥六號計劃於今年上半年實施發射,它與嫦娥五號任務有何不同?將有哪些技術突破?預選着陸區與以往相比有哪些特點?

嫦娥六號原本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在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它將前往月球背面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這也將是人類首次開展月球背面取樣,但嫦娥六號與嫦娥五號任務相比也有一些不同。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介紹,嫦娥五號是着陸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嫦娥六號是着陸在月球背面的南半球區域。由於我們是落在了月球背面,是沒辦法和地面測控站進行直接的通信,它需要鵲橋二號中繼星提供一個中繼通信支持。

為順利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與地球間的通信,我國將發射新研製的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星,衛星計劃在上半年發射。鵲橋二號作為一顆中繼通信衛星,主要用於轉發月面航天器與地球之間的通信,它首次任務將為嫦娥六號服務。

王瓊介紹,我們在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研製情況都比較順利。

據介紹,在國際合作方面,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希望更多國際夥伴加入,共同拓展人類認知疆域,為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嫦娥六號”的任務預選着陸區有何特點?

嫦娥六號任務,計劃前往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等工作,去發現並採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月球樣品,實現眾多科學目標。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 地面應用系統總師李春來介紹,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有非常大的不一樣。月球背面基本上都是古老的月殼和月球的高地,會埋藏着很多科學的問題。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說,我們到南極-艾特肯盆地裡面去進行採樣,也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我們要獲取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樣品,這是我們從科學上的一個考量。工程上面的考量,主要是工程的可實現性,首先它要坡度要比較緩,第二個要相對來說比較平坦,便於着陸。

據悉,嫦娥六號任務將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採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實施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同時開展着陸區科學探測和國際合作。

王瓊告訴記者,迄今為止,人類共對月球進行了10次採樣返回,這10次採樣均位於月球的正面。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整體上相對月球正面更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因此,嫦娥六號計劃對月球背面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爭取獲得更新的月球科學數據。

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去年9月接受央視採訪時介紹,我國現在正在進行月球探測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主要是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在2030年之前實現。其中,嫦娥七號計劃2026年前後實施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去月球南極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擬於2028年前後發射的嫦娥八號,主要任務是勘查月球上的資源,並對資源的再利用進行實驗。

吳偉仁在受訪時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2030年之前,中國人的腳印肯定會踏在月球上去,這沒問題的。”2023年7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於徵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並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嫦娥”系列探月步伐

為了探索這個抬頭可見的神秘存在,我國都做了哪些努力呢?一起回顧“嫦娥”系列的探月步伐。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探月工程的輝煌歷程。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影像圖發布。這是當時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張。圖像數據完整、信息豐富、信噪比高、質量良好,在圖像質量和影像製作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標誌着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2012年2月6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發布製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2012年4月,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一個完整周期的飛行探測。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與國際編號為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肩而過”,最近交會距離不到1公里。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而後嫦娥二號飛至1億公里以外,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玉兔號與嫦娥三號着陸器月面互拍。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着陸於月球表面,並開始實施月面勘測。這標誌着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外天體軟着陸和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嫦娥三號着陸的區域在之後被命名為“廣寒宮”,被帶到月球的中國首輛月球車也被命名為“玉兔”。就這樣廣寒宮、嫦娥和玉兔的神話成為現實。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嫦娥四號探測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嫦娥四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勘察。來自中國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

將從月球背面採樣!嫦娥六號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半年發射 - 天天要聞

嫦娥五號月壤揭示太陽風為月球帶來可利用的水。這是太陽風氫的注入、保存與擴散丟失模型圖(2022年11月23日繪製)。 新華社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飛向月球。2020年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歷時23天的飛行之後,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了1731克珍貴的月球樣品,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標誌着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完美收官。

整合:陳欣

來源:央視新聞、科技日報、澎湃新聞、光明日報

製圖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案例集錦 | 日上光電璀璨點亮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名標識 - 天天要聞

案例集錦 | 日上光電璀璨點亮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名標識

光影重塑品牌形象,LED光源賦能標識之美在品牌形象塑造與空間美學表達中,燈光不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傳遞價值、凸顯氣質的無聲語言。近期,日上光電為教育、金融、黨建等多元場景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打造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的標識照明系統。
王忠林、楊青、徐直軍現場見證!東風汽車與華為達成全面深化戰略合作 - 天天要聞

王忠林、楊青、徐直軍現場見證!東風汽車與華為達成全面深化戰略合作

每經編輯:張錦河據東風汽車官方公眾號,5月23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武漢正式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汽車智能化、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生態共建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東風汽車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簽約不僅是兩家企業戰略協同的里程碑...
在澳門BEYOND博覽會觸摸創新科技 - 天天要聞

在澳門BEYOND博覽會觸摸創新科技

新華社澳門5月24日電(記者齊菲、劉剛)800餘家參展企業,涵蓋機器人、人工智能、智慧出行、體育科技等多領域;重磅峰會、專題論壇、創新路演,多元內容搭建科創展示交流平台。21日至24日,第五屆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在澳門舉行,新產品
開放合作 成就彼此 - 天天要聞

開放合作 成就彼此

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數智中東歐”展區展出的多發混合動力飛機,該機由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研發。
液冷技術的現狀 - 天天要聞

液冷技術的現狀

隨着AI的發展,推動算力需求激增,同時高密度的發展也直接或間接推動冷卻系統的革命進程。
生態補償機制如何破題多維生態保護?國常會再提生態補償升級 - 天天要聞

生態補償機制如何破題多維生態保護?國常會再提生態補償升級

南都訊 記者王瑋 發自北京 國務院總理李強5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舉措。會議指出,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第779號國務院令,公布《生態保護補...
勞模風采·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宋濤:自主創新打造港口“智慧芯” - 天天要聞

勞模風采·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宋濤:自主創新打造港口“智慧芯”

人物名片宋濤,1983年10月出生,河北港口集團曹妃甸港礦石碼頭股份有限公司調度指揮部部長、科研總監、首席技術工匠。十多年來,宋濤以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不斷創新創造,曾榮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選、河北省勞動模範、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十大最美港航人”等稱號。202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