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曾靠“斷供華為”打響對華芯片封鎖的第一槍。4年過去,如今其計劃卻因為“自己人”被打亂,開始悉數崩盤。
美媒最新報道:希捷科技因執意向華為供貨,被開出3億美元的罰單。據悉,在老美實施最嚴禁令期間,其向華為供應了740塊硬盤驅動器,累計11億美元。
此外,英偉達、因特爾等美科技巨頭也想方設法擺脫禁令,推出對華“專供版”芯片。外媒急了眼:親兒子都造反了。
01.收入直降50%?美企:我們離不開中國市場
去年8月,老美限制3nm以下芯片設計EDA軟件對華出口;9月,勒令英偉達斷供高性能GPU芯片;10月,全面限制先進芯片設備和技術的出口,被外媒稱為“史上最嚴出口管制規定”。
老美不斷收緊出口的舉措,卻讓其本土企業遭了殃。以美芯巨頭英偉達為例,旗下GPU高端芯片,曾以單顆1萬美元的售價獲得極高利潤。禁止對華出口後,其收入直降50%,並出現較為嚴重庫存積壓問題。
為挽救巨大損失,英偉達搞出“對華專供版”H800芯片,以繞過出口限制名單。這個創意很快被其他芯片巨頭效仿——2022年凈利潤暴跌60%的英特爾,也推出兩款“專供版”CPU。
有意思的是,“專供版”的質量並沒有下降,價格還更低了。業內人士表示,美企對我國國內快速崛起的CPU廠商很警惕,鯤鵬、海光、龍芯等已經冒頭,如果不積極介入,原有的在華市場份額會被逐步蠶食。美芯行業集體發聲:我們離不開中國市場。
02.外媒:“再封鎖就造出來了”
老美的舉措,曾一度使華為等國內企業面臨“無芯可用”的地步,卻也同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除讓本土企業陷入低谷之外,還在倒逼中芯崛起。
中科院立出“2年後達到75%芯片國產率”的目標,為早日實現該目標,我國正從佳能、尼康等日企獲取核心技術。據了解,上海微電子成功量產90nm芯片製造設備,28nm也即將交付,這意味着美芯巨頭若再不爭取中國市場,將損失至少5成以上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國內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也正式露面,央視花費半個小時介紹其從研發到交付使用。據悉,量子芯片不僅繞過芯片製造設備的制裁,運算性能是電子芯片的1000倍。業界認為,未來將在電子芯片發揮核心作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市場反推技術”的例子很多,醫療設備領域,國產核磁共振打破西門子、東芝等老牌3000萬一台的壟斷,以不到300萬的價格被北京協和引進;生命健康領域,國產綠色酶法工藝的出現,也成功打破日美萬元製品數10年的收割。
03.“拋棄一切幻想”
大幅下降的芯片進口足以說明我們國產化的速度。據報道,2023年前2個月的芯片進口量是675.8億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5%,對海外芯片的依賴度下降了10.2%,這一定程度得益於中芯的崛起。。
從以往的“買不到”到如今的“不買了”,國產芯片的崛起已勢不可擋。而在電力、交通等核心領域,也已經提出了芯片國產化的需求,這等於利用市場來反向推動和培養芯片企業的發展,從需求領域極大地推動了芯片國產化的進程。
等到這一批企業成長起來之後,不僅能夠滿足芯片國產化和安全化的需求,還能參與到全球芯片產業的競爭中去,從而推動整個芯片產業鏈的發展,帶來更多高薪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
面對美芯巨頭暫時性“反水”,業內人士表示,無利不起早,我們不能忘卻核心矛盾。“應該拋棄一切幻想迎頭趕超,只有牢牢掌握自主技術,才能讓國產製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