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使得“電商”得以迅速崛起。輾轉到最近幾年,“網購”已經成為了消費的主要形式,而傳統的“實體行業”則呈現出了“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架勢。由此,“電商干垮實體,打亂市場經濟,造成行業內卷,導致多數人失業”的言論,便開始在網上大行其道。但凡是從事電商周邊行業的從業者,都會被冠以“投機取巧”,宛如“時代罪人”一般的帽子。
按照部分網友的說法來看:倘若此前傳統的電商平台,還只是在形式上打壓了實體的話,那“直播帶貨”的興起,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相比於傳統電商平台,實體店尚且具備“看得到、摸得着”的優勢。而直播帶貨,則完全將“看得到”這一差距也給完全抹平。最為關鍵的是!直播帶貨還同樣具備電商“價格低廉”的共有屬性。如此一來,實體店又能有什麼競爭力可言呢?
網紅辛巴,在ks平台擁有9000多萬粉絲,是現如今全網直播帶貨版塊的“標誌性人物”。其名下的“辛選”公司,全年的直播帶貨銷量,幾乎佔據了ks平台整體銷量的將近一半,被大家稱之為“帶貨一哥”(ks是現在最大的直播帶貨平台之一,辛巴能在ks做到這樣的程度,也就意味着他在全網也做到了“讓其他所有同行,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換而言之,辛巴已經脫離了“普通網紅”的範疇,成為了一個新行業當中崛起的一名企業家)
雖然很多網友因為此前的各種負面報道,對網紅辛巴都沒有什麼好感。但基於辛巴在帶貨行業當中的“地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類似“電商干倒實體”的言論,是最有發言權的。畢竟,人家才是處於電商行業“頂端”的存在之一。
果不其然,在最近的一場直播中,辛巴便出言否認了“電商干垮實體店”的言論,並指出了實體店所存在的毛病。期間,辛巴直言道:
實體店垮了,跟我辛巴沒有關係,也和電商沒有關係。那他們的服務太差! 不然,為什麼人家海底撈可以存在這麼多年?
中國的線下,缺的不是產品,而是缺少服務。很多實體店的服務都太差,缺少體驗感。同時,這也是我最近不想干直播,而是想去幹線下的真正原因。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線下也是可以做成功的。打敗你們(實體)的,其實還是你們自己。如果線下連購物體驗都沒有了,那用戶為什麼不到線上買呢?別給自己的無能找理由,我們的客服系統雖然還不是太完善,但至少態度還稱得上讓人舒服。我每年,都會多花一個億在客服部門身上!
辛巴的這一番話,雖然存在“主觀立場”的成分,但卻也具備一定的合理性。電商和實體店,原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銷售渠道。電商的崛起,在本質上並不會影響到實體的發展。而如果某些實體店被影響到了,那就說明他完全沒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實體店的優勢,貴在用戶購買的體驗感,貴在服務質量。而反觀很多實體店主,卻沒有服務客人的意識,甚至有“客大欺店”的嫌疑。如此一來,單從“價格”上競爭,一個個區區面向地域性的實體店,又怎麼能幹得過面對上億網民消費人群的電商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合理”的比喻:即便是一個直播間穩定在線觀看人數,僅有幾千人的帶貨博主,其實真實“客流量”也是要高於一個位於黃金地段的實體店店主的。如此一來,實體店想與網紅競爭,絕對不能從“價格”和“概率”(成交比例)上下手。畢竟,實體店多了各種房租、人員等成本,就註定在這兩個方面都不具備優勢。在錯誤的“領域”做錯誤的競爭,自然會面臨兵敗如山倒的結局!
當然,辛巴以“海底撈”為例來佐證“實體店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有點不夠契合主題。畢竟,電商在線下的競爭對象,其實還是“零售店”和“商超”、“服裝店”等,而絕非餐飲。試問?線下產業影響餐飲,難道是要將飯快遞到家裡嗎?所以,實體店應該取用“海底撈”服務優質這一主題,來改變自己的經營策略。(ps:前段時間的某超市,還是因為服務質量而火遍了全網。一切都是市場的選擇,與其怨天怨地怨大環境,不如勇敢作出自我革新)
大家對“電商干倒實體”的言論怎麼看?你認可辛巴的說法嗎?評論和小編分享一下。喜歡網紅八卦的小夥伴,別忘了點個關注。
(文中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