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歷相關限制開始,華為就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力,任正非的高瞻遠矚一步步幫助企業脫困,但華為對於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貢獻,可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些數據上。
Mate 50的發布帶來什麼信號
期待了兩年的Mate 50總算是發布了,首批的400萬備貨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這也很好地印證了此前余承東的話,之後購買華為手機都能夠買得到,意味着供應鏈問題得到了相應解決。
但Mate 50的發布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完美之處,其中代表華為手機的麒麟芯片並沒有回歸,並且採用的還是高通的芯片,同時並不支持5G網絡,但好消息是鴻蒙系統升級到了3.0版本,完全替換掉了安卓的底層代碼,真正獨立出了屬於國產的系統生態。
Mate 50系列的發布,也正式宣告着中國回歸了高端手機領域,蘋果不再是“一枝獨秀”了,這一次面對iPhone 14的強勢來襲,國產手機並沒有輸得很難看,反而在口碑上還略勝一籌。
麒麟芯片的誕生,直接打開了智能手機國產化的大門,擺脫了“組裝廠”的頭銜,而Mate 50手機的價值,並非只體現在銷售數據上,經過博主的拆機證實,內部採用了大量的國產零部件,國產率達到了60%以上,可以說直接帶動了國內整個產業的發展。
華為之外的手機品牌,除了牌子是中國以外,最重要的芯片、系統等等核心組件,都源自於海外進口,一旦這方面的技術被限制了,國產手機將迅速變成一塊“板磚”,關於這件事華為並非沒有體驗過,谷歌公司的斷供就曾釀造這樣的慘狀。
目前每一個手機廠商,都無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製造手機,同樣包括蘋果公司在內,但其中同樣存在着很大的差別,蘋果在供應鏈當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可以隨意控制其中的任何一個代工廠,且實現了最重要的芯片、系統自主供應。
國產手機就不一樣了,最重要的芯片和系統無法實現自主化,也註定了在經營生產過程中會被人“拿捏”,相當於是在替別人打工,拿着微薄的利潤還沾沾自喜,這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好在華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
國產供應鏈崛起
就連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富士康,都被蘋果公司“拿捏”,多次拒絕了漲價的要求,如今依然以非常低的成本進行合作,這顯然讓富士康非常的難受,但在庫克感受到異常舉動之後,轉而就開始扶持國內的立訊精密成長,將大部分訂單給到了這家廠商。
想要掌控市場,要麼你有着絕對的“資本”,要麼就得有絕對的影響力,而蘋果顯然是屬於後者,而華為則偏向於後者,依賴供應鏈並非是什麼壞事,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可靠的產業體系,而國內的廠商就出在這個問題上。
沒有掌控國際供應鏈的實力,且在一些核心的軟硬件設施上,無法實現相應的自主決策權,並且沒有相應的利益互換條件,從而不能形成長久穩固的合作關係,還特別容易被人“卡脖子”,面對這種情況敢怒不敢言,谷歌公司就把這種合作關係體現的淋漓盡致。
好消息就是華為不僅實現了芯片和系統的自主化,並且國產化零部件佔比達到了60%以上,這意味着大面積在扶持國產供應鏈成長,把能夠替換的零部件全部國產化,這自然就會得到國內供應鏈的擁護,華為的“以德服人”也奠定了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Mate 50缺少了麒麟芯片和5G功能,卻依然能夠在市場上大火,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產化比例高,有消費就能夠帶動產業的發展,高端手機產業鏈目前已經有了相對應的雛形。
據悉蘋果的採用國產零部件的比例也超過了25%,其中就包括了長江存儲的芯片等重要部件,說明國產手機產業鏈大有可為,而在整個過程中華為是功不可沒的,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