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雲南大理府城的南邊十餘里處,有一座屹立在巨石之上的觀音閣,巨石下面鐫刻着一名老婦人,從遠處看彷彿是老婦用肩扛起巨石,當地人稱此為“婦負石”。
相傳昔年有敵軍準備偷襲大理,進入邊境時,看到一位老婦人扛着巨石行走。敵軍相顧驚愕,老婦人告知他們:這裡的百姓都是虎背熊腰,力大無窮的人。老婦我體弱多病,不堪負重,你們不要嘲笑我無能。
敵軍聞言再不敢前進,當即遁逃而去。老婦人把巨石放在地上,亦不知所蹤。後人認為她是觀世音的化身,就在巨石上建起觀音閣,香火不輟,頗有靈驗。
數百年後,到了清代咸豐年間,回民杜文秀在雲南起兵抗清,佔領大理十餘年。由於信仰不同,那時大理境內的寺廟道觀幾乎都毀於戰火或人禍,獨有觀音閣安然無恙。
同治十一年冬,雲南巡撫岑毓英圍攻大理,此人手段老辣,善於收買、誘降、離間義軍將領。杜文秀力不能支,思謀以詐降來保全部下性命,即便事有不成,也可以乘機逃走。
城破之前十餘日,人見城中有旋風扶搖直上,攜塵裹土,如同濃煙一般。旋風上升到半空中,忽然一分為二,分別繞城而行,到城南觀音閣一帶匯聚,隨即消散不見。
彼時,岑毓英的大營就設立在觀音閣附近。當天夜裡,岑毓英夢裡見到有童子送他一卷畫冊,說是奉大士之命,以此示警。畫冊共有二十八頁,各畫二十八個人像,面目怪異。
次日,有部下來報說,杜文秀從城裡前來乞降,連同隨從共有二十八人。岑毓英頓悟夢中之事,命人將他們全部處死,起義失敗,大理亦從此平定。
雲南姚州(姚安縣)龍華山上有活佛寺,建於唐朝初年,規模宏大,寺院中僧人多達數百人。某年,寺廟中來了位行腳僧,自稱是從大理雞足山而來,衣衫破舊,面目黝黑,說話顛三倒四。主持和尚見他可憐,便留他在後廚燒火。
幾年後的某個除夕,行腳僧忽然辭行回歸故里,請求寺院找個腳夫替他挑衣服行李。主持和尚聞言勸告說:今天正是除夕,人們都在家中歡聚過年,哪有人願意外出幹活。況且雞足山距離這兒千餘里,豈能於一天之間往返?不如暫且留下,等到過完年再走。
行腳僧卻執意請求腳夫,主持和尚被他鬧得不耐煩,指着前殿四大天王塑像,開玩笑地說:現在只有四天王閑坐無事,任你挑選一位去挑行李吧!行腳僧沒當是玩笑話,樂得手舞足蹈。
次日正月初一,負責打掃的僧人慌張地跑來說,前殿四天王少了一位。主持和尚大吃一驚,讓人尋找行腳僧,卻已不見蹤影。當天廟中僧人如喪考妣,毫無節日的歡樂氣氛。到了晚上,附近村民傳言說,十餘里外的普關山上有尊孤零零的天王像。
主持和尚派人前去查看,果然是廟中丟失的那尊。因而就地化緣建廟,名曰“天王寺”。
編輯資料:清 俞樾《右台仙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