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家中去世一周後才被人發現的消息傳到國內後,張子靜陷入了久久的震驚中,好幾天腦子一片空白。
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當死亡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難過的心情仍然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在張愛玲去世前,張子靜的父親,母親,繼母都先後去世,張愛玲成了他世上唯一的親人。儘管姐弟倆分離多年,但每當想到姐姐就住在地球的另一端,張子靜就覺得自己並不孤獨。
突然收到噩耗,張子靜意識到自己這回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往事不斷湧上心頭。那些讓人高興的,難過的回憶就如散亂的拼圖被一片片拼湊了起來。
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姐弟倆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父母都是名門之後,從小家裡的標配就是花園洋房,司機,傭人若干,張子靜和張愛玲一人一個保姆。
如果張子靜的父親張廷重能安安分分過日子,一雙兒女的生活會非常幸福,然而人生諸事,又豈能事事如意。
張廷重喜歡抽鴉片逛妓院賭錢,一般的舊時代女子會忍氣吞聲,張廷重的妻子黃逸梵卻是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因為不能容忍丈夫的墮落,最終決定離家出走,和小姑子留學國外,留給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破碎的家,張愛玲時年4歲,張子靜3歲。
沒有了妻子的約束,張廷重更是肆無忌憚,把外面的女人帶回家,整日在家吞雲吐霧,就連托親戚找的在鐵路局當英文秘書的閑職也因為時常不去上班,最終被開除。
頹廢的日子過久了,張廷重想要振作起來,在作出不養姨太太,戒掉鴉片的保證後,黃逸梵從國外回來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過多久,張廷重又開始抽鴉片,家裡的氣氛再一次變得壓抑。
這一次,黃逸梵下定決心離婚,兩個孩子都由張廷重撫養,但張愛玲讀什麼學校由黃逸梵決定。至於為什麼不管兒子,黃逸梵認為張廷重會管的,畢竟張子靜是唯一的男孩。黃逸梵不會想到的是,張廷重生性涼薄,就連親骨肉也不在乎。
在黃逸梵的堅持下,張愛玲去上了新式小學,張子靜卻在家聽私塾先生講課,張廷重嫌學校貴,不想多花錢送兒子去學校,他要把錢留着抽鴉片。
張廷重的父愛是稀薄的,且大部分都給了張愛玲,只因為張愛玲繼承了他的文學天賦,是一個聰慧的女孩兒,小小年紀就寫了一手好文章,還會仿造報紙的形式,自己又是寫文又是畫圖,做了一份報刊,張廷重看到後特別高興,每當有親戚朋友來家裡,就會把張愛玲做的報紙拿給他們看,笑着說:“ 這是小煐做的報紙副刊。”而張子靜則天賦平平,無法引起父親的重視。
張愛玲讀高一的時候,張子靜終於被送進學校讀五年級,因為身體不好再加上厭學,張子靜時常請假。姐弟倆的性格一個隨了母親,一個隨了父親,張愛玲事事要強,張子靜則得過且過。在張愛玲看來,和父親越來越像的弟弟越來越不討人喜歡。
隨着年紀的增長,曾經親密無間的姐弟逐漸有了分歧。後母孫用蕃來到張家後,一些事情在悄悄發生變化。
孫用蕃看出張廷重更喜愛張愛玲後,最初對張愛玲極為討好,但沒有得到回應,倒是被她漠視的張子靜表現得非常乖巧,極力想要讓自己適應新生活。
經歷的家庭變故多了,張子靜學會了小心翼翼地生活,縱然被父親打,被繼母刁難,也不會放在心上,仍然若無其事地玩耍,敏感的張愛玲卻為弟弟受委屈而哭得稀拉嘩啦,並發誓要報仇,多年後她說那時的自己就像活在電影中,愛恨都很強烈。
同齡的女孩總是比男孩早熟,也更容易受傷,張子靜的麻木反倒讓自己少了許多煩惱。
1937年秋天,張愛玲和繼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被偏心的父親狠狠揍了一頓,然後關了禁閉,對此袖手旁觀的弟弟讓張愛玲心寒,並進一步發現親情的冷漠。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家庭,當爹媽的都是傳統文化下罕見的個人主義者,黃逸梵能拋下兒女多年不回家,張廷重只顧自己快活,當孩子的,逐漸也越來越像父母。
誰說一代代人不是一直在輪迴上一代的命運?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果是消極的,負面的,兒女終生都是受害者。
張愛玲最終逃離了她痛恨的張家,投奔了母親,張子靜也想走,然而當他抱着心愛的球鞋來投奔母親時,卻被拒之門外。
黃逸梵不是那種因為母親的身份就願意無條件付出,砸鍋賣鐵也要養孩子的女人,她的原則是量力而行。黃逸梵面帶難色地告訴張子靜,她的經濟能力有限,只能撫養姐姐一人。
張子靜最終傷心地離開了,他一直知道母親對他的忽略,但當直面現實時,還是忍不住失聲痛哭,只是哭過後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人生本就充滿了各種艱難。
張愛玲是天才女作家,二十多歲就紅遍了上海灘,張廷重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特別高興,會把刊登張愛玲文章的雜誌悄悄收藏起來,翻了一遍又一遍。相比之下,張子靜的表現顯得黯淡無光。他就像這世間大部分普通人一樣,縱然努力,也沒有多大結果,他曾和同學辦過刊物,寫過文章,最終悄無聲息地收場。
漸漸地,張子靜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的現實,一切盡人事,聽天命。
他有時也會找姐姐聊聊天,然而兩人從未真正地交過心,張子靜從來不知道張愛玲心裡真正的想法。解放後,張子靜問張愛玲對未來的打算,張愛玲卻沒有回答。
1952年的一天,張子靜又敲響了姑姑的門,問姐姐在嗎,姑姑卻告訴他,張愛玲已經去香港了,說完就關上了門,不想和張子靜多說。
張子靜習慣了姑姑的冷漠,卻無法接受姐姐的不告而別。
走到樓下,看到滿大街穿着一樣服飾的人群,他突然想起張愛玲說過,她是絕不會穿這樣呆板的衣服的,直到這時張子靜才理解到張愛玲其實早就流露了要離開的意願。
身邊來來往往的路人,張子靜卻倍感孤單,茫茫人海,他是如此渺小,不知道人生的希望在哪裡。
張廷重整日和妻子抽鴉片,長期坐吃山空,陸續敗光了上海,天津等20多處地產,兩口子搬到了上海弄堂14平米的小屋。
他堅決貫徹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想法,錢都給自己花了,還騙兒子辛苦工作存的錢。至於兒子娶不上媳婦的事情,張廷重完全不關心,娶不上就娶不上吧。
張子靜對此很無奈,這個家從來就沒正常過,父親不像父親,母親不像母親,每個人都怪的與眾不同。
張廷重去世後,張子靜在國內能說上幾句話的親人只有繼母了,兩人的關係曾經十分生疏,卻在此時有了牽絆。孫用蕃考慮換掉14平米的小屋,和弟弟一起住一套更大的房子,由弟弟當戶主,因為張子靜的堅決反對,孫用蕃打消了念頭。
張子靜長期在上海農村教書,沒有這14平米的小屋,他就無法回城落戶,孫用蕃對此表示理解,把張子靜納入了自己的戶口簿,讓張子靜繼承了這14平米的小屋。
死前把遺產都留給女兒的黃逸梵,則完全遺忘了兒子的存在。
母子一場,也不過只是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
孫用蕃去世後,張子靜越發覺得生活冷清,他一直沒有結婚,常年形單影隻。
張子靜四處打聽姐姐的消息,最終在80年代末才得知張愛玲在美國的地址,懷着激動的心情給張愛玲寫了信,然而本就生疏的姐弟關係不會因為多年不聯繫而突然變得親密起來。
張愛玲無法回饋給張子靜同樣的熱情,這些年來歷經人情冷暖,她已經習慣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被外界打擾。
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文中寫道:
“姐姐待我,亦如常人,總是疏於音問。我了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只有想念,沒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變,我和她是同血緣,親手足,這種根底是永世不能改變的。”
對張子靜來說,只要知道張愛玲還活着就好,多一份牽掛,活着就多一份意義。
晚年的張子靜過得非常拮据,房子小,廚衛都是共用,和小時候住的花園洋房簡直是天壤之別,但他這一輩子,好壞都經歷過了,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
張愛玲去世後,張子靜怕自己也會重蹈姐姐的悲劇,死在家中無人發現,於是從此每天敞開大門,和來來往往的街坊鄰居打招呼。
他老了,全靠鄰居照應,鄰居家的肥貓也時常來張子靜家做客,給他寂寥的老年生活帶來了幾分生氣。
張愛玲走後一年多,張子靜平靜地離開了人世,睡了一覺就再沒有醒過來。沒有在死前遭遇病痛折磨,已經是一種莫大的福氣。
張子靜這一生都活在張愛玲的光環之下,然而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知足常樂也是一種智慧。
學會和自己和解,才能釋懷人生所有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