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乾隆年間,鹽城有個姓王的木匠發了財,建了一幢樓房。樓房收工那天,王木匠擺了幾桌酒酬謝親朋好友和匠人。
王木匠辦酒席之前放出風來,說是擺酒那天要請人給樓房起個名字,寫幾個字。在眾多親友中也有幾個識文斷字的,然而誰也不願意露一手,生怕遇到高人,自討沒趣,下不了台。
所以主席空着,沒有人坐。眼看太陽移到頭頂了,人客都坐下來半個時辰了,廚房裡菜早燒好了,沒有人坐主席就沒有辦法開席,王木匠急了,雙手一抱拳,說:“眾位親友,師傅,我王某人大字識不了幾個,祖祖輩輩沒有住過樓房,今個能住上樓房,心中高興,想請人寫幾個字,給這樓房起個名字,我想,這事不難,起名字容易,字不拘好醜,能使人認識就行。那一位,請上坐。”說完躬身作了一揖。
王木匠講話之前,大家還說話說著的,講話之後卻一個個默不作聲了,屋裡靜得落針聞聲,王木匠急得汗都下來了,後悔不該討斯文,出洋相。
恰在這時,來了兩個陌生人,大搖大擺地直朝家裡闖,進屋就朝主席上一坐。王木匠吁了一口氣,宣布開席,頓時,外面“噼里啪啦”“通--咜”鞭炮齊鳴。
席散了,桌子收拾乾淨了,王木匠捧出備好的文房四寶,放在坐主席的人面前,說是請貴客給樓房起個名字。坐主席的那個人提筆在手,問王木匠:“你家姓什麼?”“王”。“祖上幹什麼?”“皮匠”主席上的那個人“噢”了一聲,寫下三個字“王皮樓”。
“哎呀!”圍觀的人唏噓起來,“怎麼起這麼個名字?”“難聽。”“不雅。”人們一個個像找山的蠶,直搖頭,有人私下嘀咕:“這個人自不量力,跑到這裡來出醜。”有人說:“這個人字倒不醜。”
“你們嫌這個名字不好聽是吧?”他朝在場的人掃視了一眼,給“王”加一點成“玉”,給“皮”加三點水成“波”,“王皮樓”頓時成了“玉波樓”。
人們大吃一驚。有人點點頭,說:“這個樓名字好是好,就是太大了。”
“太大了?”那個人從懷裡掏出印章一蓋,說,“大不大?”
人們立即跪下來,齊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人們都站起來之後,乾隆對王木匠說:“你家膽子不小,居然在太歲頭上動土砌樓!”
王木匠跪下來,說:“回皇上,小人的樓房是三個地理先生看的地方,是他們定的開工日子和上樑日子。”
“噢,起來吧!”乾隆問,“三個地理先生呢?”
三個地理先生一起來到乾隆面前跪拜。乾隆問:“你們知道樓房建在太歲頭上嗎?”
“知道。”三個人齊答。
“既然知道,為什麼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砌樓呢?”
“我們選定日子註定有大貴人光臨,不但不礙事,樓建成後還興旺發達。”
“噢!”乾隆暗暗吃驚,民間居然有這樣的高人,了不得,於是又問,“你們三個人都姓什麼?”
三個人依次回答:“姓劉”,“姓李”,“姓周”。
“你們三個人是什麼關係?”
“回皇上,我們三個人是表弟兄三個。”姓劉的回答。
“好!”乾隆說,“寡人封姓王的和你們三個為恭賀老爺,以後誰家砌屋造舍,婚喪嫁娶,只要請到你們都太平無事。”
“謝皇上隆恩。”三個人一起說。
“好,起來吧。”
從此以後,姓王的和表弟兄三個就成了神。有人家還用木板做成牌子,寫上:“封座王劉李周”在牌子上面蒙一塊紅布,燒香供奉,有大事情就把它請出來。
民間還有一說,說是恭賀老爺是太歲的舅爹爹,只要請了恭賀老爺,太歲頭上動土就會平安無事。
吳德珠,鹽城射陽人,大專學歷,市作協會員,種過地,當過兵,教過書,業餘寫過新聞,教學論文,小小說,詩和散文等在電台,報紙,刊物上發表,編著《咄咄怪事》一書岀版。
主編簡介:尹相秋 (網名夢鎖清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聯墨雙修副總編;《清秋文軒》總編;《都市頭條》認證編輯;《今日頭條》認證編輯。2020年中國互聯網首屆朗讀大賽獲得優秀獎。2022年10月榮獲國際中文朗誦《金梅花獎》三等獎,有百餘篇散文發表在網絡平台。朗誦作品三千餘首;配音秀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