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不離本行
從前,有個村子裡出了6位匠人,他們分別是席班主、車老闆、范廚師、林木匠、倪瓦匠和馮裁縫。他們個個不僅技藝好,口才好,而且人緣也好。因此,村裡有個大事小情什麼的,常常邀請他們來調解說事兒,主持公道。
有一次,村裡一戶人家因弟兄倆分家鬧的不可開交,就請他們去調解。
席班主把其他5位匠人提前召集到自己家裡商量。席班主說:“咱們明天就要亮相,今天先吊吊嗓子、走走場子,提前演習演習,不要下不了台,到時候紅黑生旦一齊上。具體咋個唱法?你們要各領各的行頭,各擰各的調子。”
車老闆接着開言:“趕車全憑好把勢,架車靠得是轅馬好。平時還好說,因為前有車、後有轍,就怕這上下坡回頭拐彎兒的有個閃失!”
范廚師笑咪咪地附和着:“說的對,冷嘴吃不得熱油糕,一口也吃不成個胖子嘛!眾口難調,大師傅難當,有的說咸,有的說甜。到時候,大家千萬不要賣片兒湯;不過話又話回來,也不要着急,俗話說若要撈稠,慢下勺頭;要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可不能把大燴菜端上去,辦出些糊糊煮粘糕的事來。”
林木匠也提醒大家:“這家人,老大是個榆木疙瘩——不開棱瓣,老二是個樺木板板——賴材地,咱們要把這件事情辦的合鉚對縫,就得破料拉大鋸——上下配合好,還要先上頂樑柱,一隻眼兒吊線,才能瞅得准!”
倪瓦匠叮嚀道:“咱們要以理服人,不能無理取鬧,人活臉樹活皮,牆頭活得一層圪渣泥嘛!也不能讓弟兄倆拆了東牆壘西牆,糟塌了這份兒家業。萬丈高樓平地起,想當初一把泥水一把汗水的,蓋起來多不容易呀,這房可不能拆了分椽檁呀!”
馮裁縫提出異議:“量體裁衣看身材,分家調解看主兒家。咱們應該起個穿針引線綴扣子的作用。當然,鞋大鞋小也不能走了樣子。”
席班主的老伴兒一邊餵雞一邊聽他們說話,聽着聽着不由地“噗哧”一笑,張囗來了一段順口溜:“唉呀呀,你們真可是:
划船的離不開槳,
當兵的離不開槍,
磕頭拜佛離不開香,
三句話離不開老本行;
不管你們是白雞黑雞蘆花雞,
能下蛋的就是好母雞,
能打鳴兒的就是好公雞!”
從此以後,“三句話不離本行”這句俗話便在民間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