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民間故事》第九十六期,喜歡看民間故事的朋友記得常來!
作者:小樹葉說故事
苗家村有一位女子,名喚張翠月,身材窈窕、模樣俊美,十八歲那年起,來張家上門提親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卻都被張翠月回絕了。
張父、張母十分着急,多次勸說張翠月,可是張翠月就是不肯嫁人,後來父親發火了,張翠月就以死相逼,張父張母見女兒如此,只得作罷。
兩年後,也就是張翠月20歲那一年,李家托媒婆來提親,沒想到張翠月卻答應了下來。
“孩子,前來提親的人不乏富家子弟,你又為何偏偏選中了一貧如洗的李瓦匠呢?你若是嫁進李家,爹爹怕你吃苦遭罪啊!”張父捉摸不透,不知道女兒是怎麼想的,於是就詢問起女兒來。
張翠月低着頭,想了想,隨後說道:“爹,據說李瓦匠為人厚道、善良,我不想嫁給紈絝世子!”
張父、張母一聽也覺得有道理,畢竟窮苦人家出身的男子沒有什麼花花腸子,將女兒嫁給李瓦匠,也算是好的歸宿。
張父張母對視一眼,相互點了點頭,張母說道:“既然你同意,那我就告訴媒婆,讓她去李家轉達一下。”
張翠月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張母轉身走出屋子,告知媒婆後,媒婆高興地離開,到李家捎信去了。
李家世代為農,家境貧寒,但李家人代代忠厚、樸實,口碑十分不錯。媒婆登門來訪,將張家的意思說了出來。李父、李母驚喜不已,這門親事就此定了下來。
不出半個月,張翠月就嫁進了李家,成為了李瓦匠的妻子。成親那日,惹來很多男子前來圍觀,那些男子的目光中充滿了羨慕和妒忌。
因為高興,李瓦匠當晚喝了不少酒。當晚在眾友人羨慕和祝福的目光下,他走進了婚房。
李瓦匠有個兄弟,名喚李成海,也是一名瓦匠。李成海和哥哥一樣,都是忠厚樸實之人。
自從嫂嫂張翠月嫁入李家後,李成海對嫂嫂十分尊重,張翠月對小叔子也十分照顧。
來年春天,張翠月生下一個小男孩,李家添人進口,全家人高興不已。
有一日,李瓦匠和村裡的工匠們去山裡修道觀。這座道觀依山而建,外牆緊挨着懸崖峭壁。李瓦匠吃過午飯後就開始忙活起來,而其他的工匠們大多還在休息。
隨着一聲呼救聲響起,等工匠們跑過去時,李瓦匠已經墜入懸崖,院牆上面只留下一把瓦刀。
“壞了,李瓦匠出事了!”一位工匠見勢不妙,大聲說道。
眾工匠趕忙去找道士,將李瓦匠墜落懸崖的事情說了出來。
因為沒有人在場,眾人都認為是李瓦匠自己不小心滑落山崖,道觀賠給李家一些銀子,此後年紀輕輕的張翠月成了一名寡婦。
不過,張翠月並沒有離開李家,依舊住在夫家。儘管公婆曾勸說她改嫁,可是張翠月就是不肯。
張翠月如此的表現,讓李父李母頗為感動,街坊四鄰也都誇讚張翠月是少有的好兒媳。
李成海還沒有娶親,嫂嫂的真情讓他佩服不已、發誓也要找和嫂嫂一樣真心的妻子。
哥哥去世後,李成海經常去嫂嫂那裡,幫着嫂嫂干一些農活。對於這位忠厚善良的小叔子,張翠月十分感激,有時幫着小叔子縫補衣服,做一些可口的飯菜。
不過張翠月終究是自己的嫂嫂,李成海不敢有非分之想。
忽有一日,李成海剛吃過早飯,村裡的王木匠找上門來:“二海,我這裡有個活你要不要做?工錢不低,你去不去?”
“什麼活?”
“修道觀。”
“哪裡的道觀?”
“你哥修過的那一座,院牆還沒有修好,有些危險,你要不要去?”
這些天來,李成海待在家裡沒事做,聽說有活干,李成海心動了。可是一聽說是哥哥出事的那一座道觀,李成海有些猶豫了。
可是他轉念一想:自己謹慎小心一些就好,應該不會出差錯,再說工錢不低,總比在家裡獃著強。
“行,那現在就去?”
“嗯,那就跟我走吧!”
李成海沒來得及和爹娘、嫂嫂打招呼,拿着工具匆匆忙忙地走出了家門。
道觀的外牆還沒有修建完,因為緊挨着懸崖,李成海不敢有一絲馬虎。
第二天中午,其他工匠們都在休息,李成海忽然想起了哥哥,於是他慢步走到懸崖邊上,回想着哥哥的音容笑貌。
就在此時,院牆旁邊的隔室里傳來了說話聲。
“娘子,你可來了,想煞我也!”一個男人的聲音響了起來。
“小聲點,別讓別人聽見!”一個女子的聲音緊接着傳來,李成海吃了一驚:這不是嫂嫂的聲音嗎?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家的那個母老虎太纏人,我好不容易才跑出來與你相見,我等不及了,快跟我去香客房裡玩耍一番!”男人的聲音再次傳了過來。
“你急什麼?咱們倆的事情要說清楚,我不想這麼不清不白。”
“什麼事?”
“我們倆的孩子日漸長大,你這個當爹的總不能不管吧?還有,你曾和我說過,你要明媒正娶我,我丈夫已經被你推下懸崖,如今你還不娶我,你難道要食言嗎?”
李成海仔細聽了幾句話後,他斷定說話的這個女子就是嫂嫂張翠月!
他悄悄地爬上院牆,朝着隔間里一看,嫂嫂的側臉一覽無餘:“果真是張翠月!按照她所說,我侄子並非是我哥的,而我哥並不是失足落崖,原來是被他們倆故意推下懸崖的,我要為哥哥報仇!”
“你放心,咱倆相愛幾年來,我可沒有虧待你,只是我那原配夫人實在不好擺弄,等我休掉她後,就把你和兒子接回來!走吧,快跟我去香客房間吧!”男子說完後,張翠月嫣然一笑,跟着男子走了。
李成海一路跟蹤,看見他們倆走進了一間廂房,他悄悄地走到窗戶底下,不多時屋裡傳來嬉笑聲。
李成海惱怒不已,一腳踹開房門,屋裡的兩個人被堵個正着!
李成海走過去一看,那女子果然是張翠月!
“嫂嫂,我哥待你不薄,你為何如此對他?”李成海質問道。男子嚇壞了,躲到了床裡面,張翠月滿臉通紅,不知如何解釋。
李成海大喊一聲:“快來人,救救我!”
此話一出,很快香客和道士們趕來,眾人見狀後都捂住了眼睛,張翠月和男子用東西遮擋着臉,不敢示人。
李成海將事情的真相說了出來,幾位道士連連搖頭。
這個男子名喚趙子勝,經常來道觀里小住,因為這間廂房偏僻,成了他與張翠月經常私會的地方。
李瓦匠在道觀後面修院牆,他對妻子與他人私會之事全然不知。
李成海隨即報官,不多時,縣令將他們帶到公堂之上。
眼下人證物證均在,張翠月不敢隱瞞,於是將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說了出來️。
原來,幾年之前,張翠月與趙子勝就認識,關係非同一般,這也是為何張翠月不肯嫁人的原因。只是後來她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再不嫁人恐怕就難堪了。
她聽說李瓦匠忠厚樸實,於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可是,張翠月與趙子海依舊背地裡約會,李瓦匠曾看出些端倪,詢問過張翠月。
張翠月就編造了一些謊言哄騙李瓦匠,算是矇混過關。
可是,張翠月與趙子海還是不放心,得知李瓦匠在這裡修院牆,於是兩個人就萌生一計,將李瓦匠推下懸崖。
張翠月依舊留在李家,不僅混了個好名聲,還方便自己與趙子海私會,真可謂:一石二鳥。
可他們倆沒有預料到,李成海會來這裡修道觀,兩個人私會碰巧被李成海撞見,於是這樁風月案被牽了出來。
縣令得知真相後,怒拍驚堂木。隨後,趙子海被押赴刑場,張翠月身敗名裂,發配邊疆去了。
這樁風月案水落石出,惡人遭到了懲罰,李瓦匠沉冤昭雪,冤魂得以安生了。
而張翠月的孩子,李父李母一手將他撫養長大,後來考取了功名。他繼承了李家的忠厚樸實,做了一名好官。
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李成海對嫂嫂這樣的女人退避三分,後來娶了一位賢惠的農家女子為妻,婚後倆人的感情甚好,李父李母放下心來,安享晚年!
故事完!
筆者有言:
古人云:色是刮骨鋼刀,此言不虛,還望今人呵護好家庭,以此為鑒,遠離美色!
聲明:本故事屬於虛擬創作,意在傳承傳統文化,向世人傳遞正能量,不要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