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唻!,戧——菜——刀!”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漢,身着灰色舊衣服,頭上戴着一個草帽,腰圍一個破圍裙,黑色褲子,肩上還搭一個汗巾,足穿一雙破鞋,鞋沿上還有一條小線繩,在腳脖上系著。只見他一手扶着肩上一個小板凳,板凳上一角有一個固定的沙輪,下有腳踏板。沙輪的作用是,先打磨一下特別鈍的刀具之類鋒口,有了鋒口後才進行細磨。另一頭有一小磨石固定着,還掛着一個布搭鏈,褡褳袋鼓鼓囊囊的,他一邊走一邊吆喝着。
當走到我們家那個衚衕時,一個中年婦女從一家院門出來,她手裡拿着一把剪刀走了過來。
我的母親從親戚家回來了,她看到修刀匠在衚衕口,沖修匠說道:“修刀的,我家那把菜刀鈍了,得磨磨!”
“好,把刀拿來,讓我打磨打磨修一下!”母親就進了巷子。
一會兒,母親把我家那把菜刀拎來了,到修刀匠身邊把我家好把鈍菜刀給了修刀匠,我在母親身邊觀察着。修刀匠接過刀細細端詳了一會兒,把刀放在板凳上。只見他從口袋裡取出一支旱煙袋,一手握着煙管,一手捏住煙袋底擰捏了一下,就抽出煙袋管,煙袋鍋里已經滿滿的煙絲了。他又從口袋裡取出一合火柴,取出一支火柴,在火柴盒側面一划,“哧啦”火苗一閃着了,越着越大。他拿着燃着的火苗放到煙鍋上。只見他兩腮一陷就是兩個小窩,然後,又見他的嘴鼓了個圓,鍋前火星一閃一閃。點着了後,扔掉燃盡的火柴梗,嘴鼓了一下,猛地一張,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一股濃濃的白煙從他嘴裡噴了出來,有的還從他的鼻孔里出來,他又重複了這樣的動作。他在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煙,一邊抽一邊繼續端詳着我家的那把菜刀。
他抽了一陣煙後,就拿着煙桿,把煙袋鍋在自己的鞋上嗙嗙的磕,煙灰立刻從煙鍋中散了出來。然後,他把煙桿在垂着細繩上繞了幾下,就把煙袋放進口袋裡了。
他拿起我家那把菜刀,先放在磨石上。放好之後,雙手平按着刀背開始一下、兩下、三下……!開始磨刀了。只見他很認真專心的樣子在磨着,剛開始是一下一下慢慢地磨,後來越來越快,只見他雙臂在不停地晃動,從磨石上傳出哧啦哧啦聲……!。
一會兒,又換了一下刀面接着再磨,這樣不停地磨呀磨呀。磨刀匠在我們家衚衕口忙碌着,漸漸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他磨了一會兒,停了下來,端詳着剛剛磨出的刀刃。端詳了一會兒,就伸出大指在刀的側面輕輕蹭着,然後到不遠處的菜市場的地上撿了幾片蔬菜。
他拿起一塊白羅卜頭,放在板凳上握好刀把,就開始切白羅卜。菜刀在他的手中上下壓切着,傳出卡哧卡哧清脆清脆的切菜聲。切完白羅卜,又拿過一塊紅羅卜頭,又切了起來,也很利索地切完了。
切完了青菜後,把刀給了我的母親。我母親也和他一樣切這些白羅卜和胡羅卜之類的蔬菜。很利索地切完,母親很是滿意。母親又指出了一些不足後又給了他,他又在磨上輕輕地磨了一陣。最後又試切了幾下,比剛才更鋒利了,他又讓我母親試試。果然比剛才更鋒利了,母親很是高興。“不能再磨了,再磨的話刀刃會磨掉的,這樣等於白磨!”修刀匠對我母親說道。母親接過刀,從口袋裡取出幾毛錢給了磨刀匠,就轉身回家了,我仍在這兒繼續看熱鬧。
漸漸接近傍晚,太陽慢慢地向西落,衚衕處各家房頂的煙囪冒出縷縷的青煙。晚飯時間已經到了,磨刀匠正打算收拾東西回家。這時,衚衕口處一家門開了,一位老太娘端着一碗飯過來,她走到磨刀匠身邊:“磨刀的,吃飯吧!你為我們這兒的人修磨了剪子和刀,很辛苦了,吃碗飯曖和曖和身子!”磨刀匠感激地說:“謝謝大嫂,我還是回家吃算了。”老大娘見他不吃,就說道:“吃吧!沒關係!”。“磨刀的沒事,吃吧!這也是我們大家的心意!”圍觀的人也對修刀匠說道。匠人感激地接過了碗,圍觀的人也紛紛回家吃晚飯。不久,有幾個老頭和中年人還端着飯碗出來,有蹲在門口、有的立着看,有搬把小凳子坐自家門口,他們都在一邊吃飯一邊和磨刀匠聊着天。匠人吃完飯,收拾完工具,把板凳往肩上一搭,就走向回家的路,一邊走仍一邊吆喝着:“磨剪子唻!,戧菜刀!……!”。
晚霞照在人們的身上;照在各家房頂上的一層層瓦礫上和那房頂脊上兩端的怪獸頭上;照在衚衕口各家大院大門上;照在地面上大石頭上;照在人們的臉上;照在磨刀具的那個板凳上;照在磨刀匠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晚霞照紅了這兒的一切的一切!……。
作者簡介:
原名張曉武 ,男 ,1973年12月11日生於河南省宜陽縣鹽鎮鄉石陵村,現居宜陽縣城關鎮,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宜陽縣作家協會理事。愛好文學創作.作品多次得獎,並發表各類文學期刊中。2008年---2009年完成一部童話小說《噹噹》,2010年完成童話小說《丁丁偵探所》,待出版。2012年——2013年和朋友合編寫《中國的神話故事》,2014年——2017年編寫《宜陽縣蓮庄鎮志》,2017年收集全唐詩文集《洛陽詩文》,2018——2020年整編《我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