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不情願去奶奶家,見了面也不開口叫奶奶,爸爸瞬間發火訓斥孩子,可孩子卻哭着說:
“我是姥姥帶大的,憑什麼要孝順奶奶?”
聽到孫女的質問,奶奶回到廚房偷偷抹眼淚。
這不僅是個故事,更是很多人的生活。
孩子跟姥姥親,跟奶奶陌生
有個叫小李的孩子,媽媽剛懷上她的時候,爸爸每天要出去跑業務,為了照顧母女倆,姥姥就千里迢迢地趕了過來,住在了閨女家裡。
媽媽在小李在出生後的幾個月也要回公司上班了,小李每天就被姥姥照顧着,姥姥對她特別好,她也特別喜歡姥姥,就這樣,姥姥看着小李慢慢的長大。
小李的奶奶住在農村,家裡要種地走不開,一年大概只能去看小李一兩次,奶奶每次來都會給小李帶上好幾袋家裡種的蔬菜。
她也不怕沉,為了讓孫女吃上自己種的菜,頂着太陽,扛着幾十斤重的蔬菜坐長途客車就來了。小李的爸媽每次看到她這樣,會特別心疼,苦口婆心地跟媽媽說:
“媽,你下次來別帶這麼多菜了,這麼沉呢,這裡啥都能買到。”
不過奶奶從來也沒聽過勸。小李卻很少提到過奶奶,可能是見面次數太少,小李感覺奶奶離自己很遠。
由於小李每天都在跟姥姥相處,她跟姥姥的感情越來越好,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留給姥姥吃,姥姥每次都誇小李特別懂事。
小李在6歲生日那天,父母問他長大了想幹什麼,小李回答說:
“我長大了一定要掙好多錢,買很多禮物和好吃的,孝敬給爸爸媽媽和姥姥姥爺。”
爸爸一聽臉色瞬間不好,於是就問小李:
“你給大家都送禮物,爺爺奶奶為什麼沒有?”
小李不說話了,飯桌上的氣氛也有些不對,大家都埋着頭吃飯,一言不發。
孩子一句話扎傷奶奶的心
有一次學校老師讓寫下自己最親近的幾個人,別的同學都把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寫了下來,唯獨小李沒有寫爺爺奶奶,小李心裡覺得跟爺爺奶奶很生疏,甚至連他們的名字和生日都不知道。
這天是奶奶的生日,剛好趕到周末,小李學校不上課,奶奶說想小李了,於是爸媽就想帶着小李一塊回去給奶奶慶生。
但是小李死活不願意回去,爸爸媽媽怎麼勸都沒用,這時候姥姥走過來勸他,說等她回來給她買玩具,小李這才願意去奶奶家。
奶奶家離得很遠,小李在車上睡著了,到家之後奶奶趕過來迎接,爸爸把坐在後面的小李給叫醒說:“快叫奶奶”
小李迷迷糊糊地被叫醒,心裡有點不開心,她不願意打招呼,父親看着她不耐煩的樣子,瞬間被引爆了,訓斥小李說:
“這是我媽,你的親奶奶,以後必須要尊敬她孝順她,就跟你對姥姥一樣,別學的這麼不懂事。”
小李跟她爸一樣的脾氣,他聽到這話也特別不開心,就反駁道:“是姥姥把我帶大的,我為啥要孝順奶奶?”
門外傳來碗摔碎的聲音,奶奶正端着一盤糖果去客廳給孫女吃,剛好聽到孫女說這句話,就偷偷地退回廚房抹眼淚。
奶奶也很委屈,她也想天天陪着孫女一塊玩,不過她有難處,家裡種的地不能沒人管,養的雞鴨鵝也不能沒人喂,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奶奶雖然不能每天照顧孫女,但是她對孫女的好是真的,她知道城裡不好買到土雞蛋,家裡那些雞蛋和鴨蛋她都不捨得吃,都是攢起來讓別人幫忙帶過去。
每次逢年過節和小李過生日的時候,雖然奶奶不能親自過去,但每次都會蹬個三輪車,大老遠到鄉里的銀行給兒媳婦轉點錢,讓媽媽給小李買一些好吃的和新衣服。
奶奶沒有智能手機,但她的錢比任何紅包還要貴重。
小李的話讓爸爸感覺到很生氣,她告訴女兒:
“沒有憑什麼,沒有為什麼,奶奶對你好,你就應該孝順她。”
小李不再說什麼,但還是顯得很不服氣,吃飯時氣氛很怪,奶奶也不敢再說什麼,生日就這樣過去了。
現在姥姥帶孩子,孩子跟姥姥親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一方面因為擔心婆媳關係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姥姥心疼懷孕的女兒,會主動過來照顧。
不僅是故事,生活也是如此,在我們生活中,孩子都是會跟奶奶或者外婆親,一般都是跟誰呆得久就跟誰親,可能孩子不懂。
如果兩邊都很疼愛你,你跟任何一方親,另一方心裡都會很難過,只是不說罷了。
父母經常會將姥姥和奶奶做比較,還有父母會讓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做比較,他們會問孩子:
“是姥姥對你好還是奶奶對你好呀?”
這些跟孩子的玩笑話可能並沒有別的意思,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當這種問題給出來的時候,心智還不健全的他們一定會給出一個答案,而這個答案的結果是對一方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另一方的不公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性格和品行的養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那麼家長應該怎麼樣正確引導孩子呢?
引導孩子尊重孝敬長輩,平等對待長輩
小李的父母沒有主動引導過孩子,結果導致小李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兩極分化。
父母應該在孩子親情對比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告訴孩子其實對待長輩應該是一樣親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而且他們都是家裡的長輩。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對待老人的態度都應該是一樣的,學會孝敬和尊重老人。父母做好榜樣,孩子自然就會學得有模有樣。
學會引導孩子主動與老人親近
小李爸爸引導親近和尊重老師的方式可能是適得其反的,這個階段正是孩子自主意識形成的時期,呵斥反而會讓孩子感覺更加厭煩。
應該坐下來跟孩子好好聊聊,將長輩對她的好都說出來,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能通過自己去改變。
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總有各種原因讓老人和孩子沒有辦法長時間待在一起。
就拿小李來說,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要上學,另一方面因為奶奶有農活要忙,她也沒有辦法經常去看小李。
這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抽時間帶着孩子回家看望老人了,來回走動得多了,老人和孩子的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
“日久生情”不僅能用在愛情身上,孩子跟誰生活的時間久,自然也會跟誰更加親近一些,不僅父母要學會常回家看看,同樣也要帶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理解和孩子雙方的老人。
陪伴是靠近孩子最好的方式
在節假日一家人可以一起出去旅遊,帶着老人和孩子一起去玩,對於天性愛玩的孩子,增進感情的最好的時間段就是玩的時候,孩子會在歡聲笑語中打開心扉。
這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平等對待和尊重老人,也可以在老人生日之前,跟孩子商量如何給老人慶生,讓他們為老人準備驚喜。
怎麼才能被小孩子喜歡呢?
家裡的老人也要經常陪孩子們玩耍,小孩子很喜歡收禮物,無論貴重與否,老人對待孩子也要和藹一些,不能對小孩子太凶,否則孩子會敬而遠之。
對待孩子一定要講方法,如果對孩子過多的限制,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不會跟你親近,其次,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為什麼哭?因為什麼開心或者難過,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讓孩子跟你更加親近。
結語
尊重長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經過歷史不斷更迭留下的美德自然是優秀的,所以尊重長輩一定要從小做起,其實孩子對一方老人更加親昵也無可厚非。
對孩子來說喜歡是很純粹的,喜歡就是喜歡,討厭也是討厭,找到他喜歡和感興趣的地方其實特別容易。
如果說沒有太多時間能夠陪孩子,就一定要抓住孩子感興趣的點,只有讓孩子心裡記住你,他才會一直喜歡。
孩子不跟自己親近其實也沒必要太難過,因為他們還小,即便你對他們特別好,他們也可能也不太會理解。等他們慢慢長大才會知道,其實愛一直在身邊。
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謝謝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