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腦霧”?發生了腦霧會有啥感覺和表現?如何早發現?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有不少人明明睡了七八個小時,起床後腦子還是跟灌了水似的,幹啥都慢半拍;工作開個會,上一分鐘還記得領導在說什麼,下一分鐘就開始走神;

本欲言說,然臨到嘴邊,卻無論如何也憶不起關鍵之詞,整個人仿若卡殼一般。

去查體沒病、血壓血糖都正常,可每天就是“腦子像矇著霧”,一整天都在“打盹狀態”里轉悠。

醫生一聽這種描述,基本就知道:是“腦霧”。

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玄乎,其實不是精神病也不是大病,而是一種狀態,一種介於健康和亞健康之間的“認知功能紊亂”。

它不是病名,但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感覺,而且近幾年變得特別常見,不管是學生、上班族,還是年紀稍大的中年人,越來越多人都在經歷這種“頭不清醒”的困擾。

有意思的是,腦霧不是單一癥狀,而是一組混合狀態。最典型的是“注意力維持不了”,人坐着,但思維是飄的。

你跟他說話,他能聽懂,但沒法記住。你讓他寫個計劃,他能下筆,但拖拉好久。

很多人開玩笑說,像魂兒出竅了——這個比喻很貼切。

因為腦霧最像的狀態,其實就是電腦中毒了、運行卡頓、打開軟件需要加載很久那種感覺。

科學上講,這種現象是大腦神經傳導效率下降。

簡單說,大腦里的“神經電流”變慢了,原本從大腦皮層傳到前額葉的一段電信號,需要幾十毫秒就能完成,現在得上百毫秒。

對普通人來說,這點延遲也許感受不到,但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思維速度慢下來,行動反應也跟着慢,自然一整天就變得“暈暈沉沉”。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一項功能性腦成像研究中發現,腦霧患者在處理短時記憶任務時,前額葉和海馬區的腦區活動顯著減弱,信息流轉效率比正常對照組低了約36%。

這說明不是人變笨了,而是大腦在“降速運行”。

最容易被誤會的,是很多人覺得腦霧是“沒睡好”。

但事實上,有些人睡得時間很足,甚至每天能睡到十小時,還是醒來後腦子跟棉花糖一樣。

這種情況多半是“深度睡眠不足”,人在床上翻來覆去,身體在睡,腦子還在運轉。

尤其是長期用手機到很晚,入睡前腦子還在看短視頻、刷社交媒體,這種信息轟炸狀態下,大腦根本進不了恢復狀態。

也有人吃得太少,特別是搞減肥、節食的人,碳水斷得太猛,大腦長期處在“燃料不夠”的狀態。

要知道,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如果攝入不夠,或者吃進去的糖釋放太慢,大腦反應就會慢得像在水裡游泳。

這類人常常早上吃一口蔬菜沙拉,連碳水都沒有,中午不吃飯只喝代餐粉,下午就開始恍神、眼神飄忽。這不是身體累,是大腦餓。

更詭異的一類,是“激素類腦霧”。這類人看着一切正常,但大腦里的神經遞質平衡被打亂了。

比如雌激素水平下降的人,常見於更年期女性,她們特別容易出現腦霧狀態。

美國梅奧診所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更年期女性報告在月經周期紊亂期出現明顯的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和“頭腦不清醒”的感覺,而激素補充治療組腦霧癥狀顯著減少。

還有一類人是感染後出現的“腦霧”。

尤其是感染新冠之後,有很多人在病毒轉陰之後並沒有完全恢復,而是出現了長期的注意力問題、精神遲鈍、語言組織困難。

這個現象在歐美已經有不少追蹤研究支持。

美國NIH的一項隨訪數據發現,確診新冠6個月後的年輕人群中,仍有高達31%的個體表現出典型腦霧癥狀。

這被認為與病毒引發的“中樞炎症反應”有關,簡單說就是腦子被“燒傷”過,恢復不了原樣。

也別忽略了“環境型腦霧”。

有些人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光線刺眼、電子設備密布的辦公空間,大腦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給、視覺刺激又過多,很容易形成“腦疲勞綜合征”。

加州一所大學的神經心理研究發現,在連續暴露於高電子屏幕使用環境(每天超10小時)的人群中,認知靈活性測試成績下降幅度接近15%。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周末在陽光下待上一小時、散個步

,就突然感覺清醒了不少。

那這種“霧”到底能不能早發現?其實是可以的,只要注意一些看似普通但非常穩定的變化。

比如一個人開始頻繁出現“詞找不到”,明明想說某個詞,嘴到一半卡住;

或者明明記得今天有個安排,手機響了才猛然想起來;寫字打字老打錯,郵件發出去才發現錯別字一堆。

還有就是別人一說話,能聽清,但就是抓不到重點,大腦像過篩子一樣,信息一進就漏。

更早的一個信號,其實是“情緒鈍化”。這點特別容易被忽略。

人在腦霧狀態下,情緒反應也會慢,原本看到一件事會生氣、會激動,現在變成“無感”“懶得理”。

這不是性格變淡了,是大腦的情緒處理通道“帶寬不足”。

還有人開始“社交退縮”,不想說話、不想接人電話,說不上煩,就是覺得麻煩。這也是腦霧的典型表現。

那有時候有人會問,腦霧跟抑鬱是不是一回事?其實這倆有交集但不是一回事。

抑鬱屬於情緒疾病,其有着明確的表現,諸如情緒低落、興趣喪失以及負面思維等情況,我們不可以忽視。

而腦霧更偏向“認知功能障礙”,情緒可以是正常的,但腦子就是“不好使”。

當然,長時間腦霧也可能誘發情緒問題,因為人老是覺得自己效率低、腦子慢,時間久了也會陷入焦慮甚至自責。

還有一個特別隱蔽的信號,是“身體錯覺增加”。

比如總覺得頭暈、眼花,看東西不穩,但檢查沒問題;或者走在熟悉的路上突然迷糊一陣,像“斷片”一樣。

這些實際上是大腦處理空間信息時的小故障,乃我們神經系統信號傳遞卡頓的表現,一定要引起重視了。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趙靜,王培.科學保健,遠離更年期“腦霧”[J].家庭醫藥.就醫選葯,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