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機器人正加速“進化”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正在進行抓握訓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供圖

今年三月,二〇二五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開賽。賽事期間,傅利葉人形機器人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傅利葉供圖

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在上汽通用汽車完成實景實訓。圖為開普勒k2“大黃蜂”在車間完成搬運工作。開普勒供圖

在上海張江機器人谷的實驗室里,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正為一台通用人形機器人gr-2調整靈巧手的抓握力度。這台身高1.75米的機器人將被送到康復中心,承擔康復訓練任務。

50公里外的臨港新片區,智元機器人的工廠里,數台遠征a2機器人正在流水線上接受最後的功能檢測,它們即將奔赴汽車工廠和4s店,成為“數字工人”和“智能銷售員”。

在上海,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嚮應用場景。依託上海高端製造業基礎、長三角完備的供應鏈及產業配套,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加速“進化”。

“降低門檻才能加速生態繁榮”

數據積累,對機器人的智能化提升至關重要。

過去數十年,機器人的行動往往依賴人們的預設規則。想讓機器人自主決策、隨機應變,需要不斷向大模型“投喂”數據,數據量越大,大模型在某一場景的表現就會越接近人類。

數據從哪來?從應用場景的訓練中來。

“去年9月,我們啟用了行業首個數據採集廠。每天都有100台機器人在這裡訓練,產生上萬條數據,為機器人學習提供‘養料’。”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胡靜萍介紹,一個簡單的倒水動作,數據採集員們需要讓機器人重複數百次甚至更多。

訓練如此重要,但如果每家企業都自建訓練場,成本必然不小。怎麼辦?上海市說:我來。

今年1月,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上海正式啟用。這座5000平方米訓練場的建設方是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它由央企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而成。這是上海扶持培育人形機器人產業、形成“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的重要抓手。

記者看到,來自智元、傅利葉、開普勒、上海電氣等公司的上百台機器人,正在這裡訓練行走、疊被子、洗碗、擰螺絲、焊接等技能。今年,訓練場有望沉澱1000萬條數據,形成業內規模領先的異構人形機器人數據集。

“之所以是‘異構’的訓練場,是因為人工智能如果用同質化數據,會產生ai幻覺,所以在打造的時候聯合了十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把所有的動作捕捉下來。”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說,訓練場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生產工廠,未來能產生更多數據提供給企業使用,幫助行業發展。

為了以開放協作突破技術壁壘,2024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了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同時啟用了全球首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openloong”,吸引全球開發者共享數據,進一步降低研發門檻。“這就像安卓系統對手機產業的意義,降低門檻才能加速生態繁榮。”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說。

“用耐心資本支持原始創新”

去年以來,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要發展“耐心資本”,主要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專註於長期的項目或投資活動,並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的資本。

作為未來產業,人形機器人發展正需要耐心資本的扶持。

“每一個創新都是要燒錢的。”上海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器總負責人汪兵說,“中國本土創新,不是偶然事件,是厚積薄發。我們需要用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支持原始創新、顛覆式創新。”

為此,上海市設立百億級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來吸引社會資本。同時,下轄各區縣、各條塊,也相應建立產業引導基金。2024年,浦東新區籌備的人形機器人子基金,重點投向具身智能、大模型等關鍵領域。寶山區發布上海首寶智業投資基金,規模約5億元。今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發起成立一個針對人形機器人垂直領域的2億元基金。

耐心資本澆灌下,上海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日漸繁榮。

明星企業研發呈現加速態勢。傅利葉完成近8億元e輪融資,將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攜手打造國內首個具身智能康復示範基地。其產品gr-1已實現商業化落地,累計交付超過100台,新一代產品gr-2、fourier n1相繼推出。智元獲騰訊領投的b輪融資,估值飆升至150億元。今年1月,智元量產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下線;3月,能騎自行車的雙足人形機器人靈犀x2正式發布。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也湧現出步科股份、鳴志電器、禾賽科技等企業。

“人形機器人將像手機一樣普及”

站在張江機器人谷的觀景台俯瞰,傅利葉的實驗室、智元的工廠、國地中心的訓練場次第排布,宛如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硅谷”。這裡每天有3000名工程師在攻克技術難題,每年孵化20餘家初創企業。上海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覆蓋了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機製造,再到應用場景拓展的各個環節。

“正是因為上游供應鏈的成熟,我們才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出一台人形機器人。”智元機器人製造部總經理張紹政介紹,人形機器人的許多關鍵零部件的上游精密加工環節,都與新能源汽車有所交叉,這些精密的零部件能很容易地遷移到人形機器人製造中。

在應用場景方面,上海的人形機器人已廣泛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醫院裡,人形機器人擔任“護理師”,協助醫護人員照顧患者,為患者提供貼心的服務;在家庭中,它們化身“生活助手”,幫助人們打掃衛生、陪伴老人孩子;在汽車工廠,人形機器人作為“新員工”,熟練地完成零部件的裝配工作,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江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