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立夏之後氣溫直線上升,氣候變化與心臟病關係幾何?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霍勇教授合作,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心臟病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不同類型熱浪對各類心臟病死亡的影響。結果顯示: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對複合型熱浪最為敏感的三類心臟疾病,預防疾病還應有的放矢。

熱浪是典型的極端高溫天氣事件,對人群健康造成的威脅已廣為人知。大量研究表明,熱浪暴露與非意外原因的死亡(包括但不限於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然而,傳統流行病學研究通常採用二分類變量(即是否經歷熱浪)來衡量熱浪暴露,這種方法假設不同累積強度的熱浪具有相同的健康效應,卻未能充分考慮到人群對熱浪可能存在的適應能力。

此次研究發現,全球變暖不僅增加了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還改變了其發生模式,即熱浪從傳統的“晝熱浪”越來越多地演變為“晝夜持續熱浪”(即複合型熱浪)。傳統二分類熱浪定義方法無法捕捉這一變化,可能會嚴重低估氣候變化下熱浪,尤其是複合熱浪的潛在健康危害。

專家團隊開發能全面衡量人群潛在熱適應性、熱浪強度累積性及其不同暴露模式的熱浪指標,提出“熱浪超額高溫暴露指數(簡稱ect-hw)”,並分析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深入研究熱浪的健康效應。

研究團隊從全國死因登記系統中獲取了2013-2019年夏季所有的心臟病死亡個案(239萬餘例),採用個體水平時間分層的病例交叉設計,全面評估了不同類型熱浪(白天型、夜間型、晝夜複合型)對多種心臟病死亡的影響,避免了傳統時間序列研究的生態學謬誤。

將熱浪轉化為“連續變量”,團隊首次繪製出熱浪與心臟病死亡的暴露-反應關係曲線。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熱浪的健康影響存在顯著差異,複合型熱浪相關的心臟病死亡風險隨熱浪累積強度呈線性上升,而白天型或夜間型熱浪則表現出一定的風險閾值和平緩區間,提示人群對“非複合熱浪”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適應能力。

此外,不同類型心臟病對熱浪暴露的敏感性也存在顯著差異。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對複合型熱浪最為敏感的三類心臟疾病,這其中心臟驟停表現出最高的敏感性,超2%的心臟驟停與複合熱浪直接相關。相形之下,肺源性心臟病僅在極端高強度熱浪下才表現出風險增加,提示對該類疾病的干預應更加聚焦於極端熱浪。

業內專家評價,該研究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與熱浪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負擔的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團隊還建議,未來應在修訂心血管病預防指南中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將“複合型熱浪”作為重要風險因素納入疾病管理範疇。同時,根據不同心臟病類型制定精準的干預策略,如為心力衰竭與心梗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避暑指導、改善居住通風和降溫條件等,最大限度減少熱浪對心血管健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