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 | 從“拆家頑童”到“機器人工程師”,“05”後大學生帶“小巨人”跑上馬拉松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個頭雖小卻氣勢滿滿,身着酷炫銀藍拼色套裝,“e人”屬性拉滿頻頻轉頭揮手……最近,一場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跑的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庄鳴槍起跑。在一群形態畫風各異的“鋼鐵選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湧現着“萌萌噠”“太可愛了”的評價。

圖片來源:受訪者

這位“小巨人”出生於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才剛“滿月”不久。跑道上,“05”後大二學生任天賜緊隨其後,密切關注着“小巨人”的一舉一動。他不僅參與了“小巨人”的設計研發,這次也陪伴在側一同上了賽道。

“看着我們的機器人在場上順利出發,周圍全是驚嘆聲和掌聲,那種自豪和激動,現在想起來還熱血沸騰!”任天賜笑言,“我娘在我賽後開心地看着我說,我所喜歡的機械已經入門了,以後再接再厲。我的高中班主任看見了,發到了我們的班級群裡面,為我慶祝,說我不再是就會惹禍的小男孩了,長大了。”

拆解與重構:於0.1mm見“工匠精神”

在任天賜看來,“命運齒輪的轉動”或許來自於他拆掉的第一個鬧鐘。“小時候玩樂高那會兒,每次會把一堆零件拼出個會動的小車、機械手臂,拼着拼着就上癮了。後來還忍不住拆家裡的舊鬧鐘、小玩具,就想弄明白裡面的齒輪怎麼轉的。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好奇心,不知不覺就把我往機器人這條路上帶了,越走越覺得有意思。”

這份近乎執拗的好奇心,讓他在高考後毫不猶豫選擇了機電一體化專業。大一加入學校機器人社團後,他跟着學長學姐學到許多組裝調試的本事,還當上了社長。

這次被選中加入“小巨人”團隊後,任天賜主要負責動手組裝和調試,一來就能直接上手幹活,把機器人零件裝好、調順。“本來就一直對機械特別感興趣,參加了這堂特殊的實踐課可以多方面地鍛煉自己,跟着老師同學們一起搞技術,從實踐中學習。”

然而,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很快給了他“當頭一棒”。一次組裝機器人時,按課本公式計算自由度完全正確,實際運行時機械臂卻頻頻卡殼。經團隊排查發現,原來是零件存在誤差。於是他們反覆調整安裝角度,甚至用墊片彌補誤差,最終讓機械臂順暢運轉。“這事讓我知道,光靠書本不行,得多動手調試,積累經驗,後面做設計我都會提前留好容錯空間。”

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也讓任天賜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總覺得零件差個零點幾毫米無所謂,結果機器裝好根本動不了,只能全部返工,吃了大虧。現在我知道,細節決定成敗,每個螺絲、每根線路都不能糊弄,必須把誤差卡到最小。”

他感慨道,“對我們這代人來說,科技強國不是空話,就是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細節做到極致。齒輪、算法,每一個基礎技術都像拼圖,拼得越嚴實,中國科技才越強大,這就是我們要扛起來的責任。”

圖片來源:受訪者

馬拉松前夜崩潰邊緣,團隊涅槃

和“小巨人”一起上跑道當天,任天賜看起來狀態不錯,微笑向觀眾揮手致意。而在這份“鬆弛感”背後,他其實剛剛經歷了“至暗時刻”。

比賽前夜,他不慎接錯線路,導致機器人短路。“當時整個人都慌了,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滿心都是挫敗。結果老師和隊友一句抱怨都沒有,直接擼起袖子陪我通宵拆零件、換主板、換線路、反覆測試。那晚我們失敗了無數次,每次以為修好了,一測試又出問題,真的特別崩潰。”

直到天亮,隨着機器人重啟的嗡鳴聲響起,他懸着的心才終於落地。這段插曲讓他體會到“團隊”二字的分量,更讓他領悟到,失敗不可怕,重要的是怎麼從失敗里找經驗。

“其實當晚團隊在一點點排查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總結出調試的細節和容易忽略的隱患,還摸索出快速定位故障的方法。”任天賜說,“正是這種反覆跌倒的過程,反而讓我學到了最多。每一次跌倒後爬起來,都會讓自己變得更強。所以現在遇到困難,我都會想起那晚,告訴自己別慌,辦法總比問題多!”

如果說這次“並肩作戰”給了他直面危機的勇氣,那麼指導老師邱釗鵬則教會他如何用創新思維披荊斬棘。

“邱老師是我的精神楷模,在遇到機械難題時,邱老師總能打破思維局限。沒有專用工具,他就用相似物件巧妙替代;遇到複雜問題,他習慣從多維度切入解決。”任天賜被這種靈活變通、不拘泥於常規的思維方式深深影響,他明白了在機械設計與調試的學習和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規,要敢於突破固有思路,用創新思維解鎖更多可能。

科技的溫度:致五年後的“自己”

參賽當天,“小巨人”的“ootd”只是“衣櫥”中的一套。除了配上“耳機”的未來感“戰袍”,“小巨人”還擁有哪吒、財神爺等套裝。而為提升“小巨人”的互動親和力,任天賜的隊友還將00後的常用詞彙網絡“熱梗”植入“小巨人”的語言程序中。

圖片來源:受訪者

“我們覺得‘小巨人’不是冰冷機器,而是能和人‘交朋友’、有溫度的夥伴。像是它萌萌的招手動作,就是想告訴大家,科技發展不僅是為了突破技術邊界,更是為了讓生活更有趣、更有人情味。”任天賜坦言。

“小巨人”雖“小”,背後涉及的學科可不少,比如它的“穿搭”設計就由北京科技職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老師負責。而這種跨領域的思維碰撞也讓任天賜對人形機器人未來的場景落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到給人形機器人穿上特製的‘耐高溫防護服’。用防火、隔熱的特殊材料做外殼,既能扛住熊熊烈火,又不怕地震坍塌時的撞擊。以後一旦發生火災、地震,這些機器人就能代替人衝進危險區,精準定位、快速搜救,把傷亡風險降到最低。”任天賜激動地說。

這樣的構想並非空中樓閣。他已將自己的職業規劃錨定在特種機器人領域——“未來想專註研發能替代人類執行消防救援、礦山搶險等高危任務的機器人。通過提升它們耐高溫、抗輻射的性能,讓這些‘鋼鐵夥伴’深入險境,減少救援人員傷亡風險,真正用技術守護生命安全。”

學校的機器人設計創新團隊工作室,是任天賜與隊友“奮戰”了30多個日夜的“大本營”。在工作室牆上,貼着一張“‘0306小巨人’2025 - 2030機器人半馬比賽規劃圖”。按照計劃,“小巨人”在2030年將長到160cm,跑到22km以上。

“到那時,希望自己能成為機械設計調試領域的工作者,為國產機器人崛起添磚加瓦。”如果有機會和五年後的自己“連線”,任天賜最想說:“記住:加油努力,把技術技能練好,沉住氣打磨本領,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後記齒輪轉動時,青春正轟鳴

“蟄伏30加日夜,今朝出鞘試鋒芒。”帶“小巨人”參加完馬拉松的當晚,任天賜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話,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淡然。

他真誠地對記者說,“其實我賽後看着電視上的自己,有一種不現實的感覺。因為我自認為不是各方面都優秀的人,但是跟隨着老師不斷學習,以及藉助學校搭建的平台,我真的可以做出來成品。看着成品出爐,我由衷地感到驕傲。”

然而,謙和的他在談到“五四精神”時,又展現出年輕一代的硬核擔當。“五四精神在我們科技青年這兒,就是不服輸。為打破‘卡脖子’瓶頸,我們多學一項技術,多攻克一個難題,就是在出力。每個人的努力雖小,但聚起來就能讓中國機器人不再受制於人,而是把發展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是傳承五四精神。”

從拆解鬧鐘的頑童到參與機器人設計的“現場工程師”,任天賜的成長軌跡恰是當代科技青年的生動註腳。在他們身上,五四精神不再是歷史課本里的鉛字,而是實驗室通明的燈火、數十萬次調試的數據,以及那句“科技報國”的樸素誓言。

當“小巨人”在馬拉松賽道完成它的“成人禮”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智能體的進化,更是一代青年用代碼與齒輪,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