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鈾礦儲量有13萬噸,我國廣西鈾礦儲量是多少?

半導體熱浪下的電力難題:越南的“鈾礦賭局”

英偉達的芯片生產線還沒落地,越南的電力警報已經拉響。這個人口近億的東南亞國家,一邊喊着“2040年半導體全球領先”的口號,一邊在首都河內上演着寫字樓限電的荒誕劇。當越南工貿部宣布重啟寧順核電項目時,外界才驚覺:這個煤炭發電佔比超80%的國家,鈾礦儲量竟高達13萬噸。

更戲劇性的是,距離越南邊境僅200公里的中國廣西,防城港兩座核電站正日夜運轉——它們的燃料箱里,裝着中國核工業的“開業之石”孕育的鈾礦資源。

越南的鈾礦野心:從“地質彩票”到地緣籌碼

越南鈾礦的儲量爭議,本身就是一部地緣博弈史。國際原子能機構官方報告顯示其探明儲量13萬噸,但2024年紅皮書卻給出23萬噸的數據。這種差異背後,是越南鈾礦分布的特殊性:西北部高地的花崗岩型礦床與中部沿海的沉積礦交織,形成“碎片化富礦帶”。

技術短板讓越南守着金山挨餓。儘管擁有25年鈾礦研究經驗,其開採技術仍停留在蘇聯時代的露天作業模式,環保政策更讓產能雪上加霜。2023年越南鈾礦年產量不足200噸,僅為全球總產量的0.03%。這種矛盾在寧順核電項目上暴露無遺:俄羅斯承諾的VVER-1200反應堆需要年均30噸燃料棒,但越南現有產能僅能滿足1/3需求。

核電重啟背後藏着更深的算計。越南電力集團(EVN)數據,到2030年該國電力缺口將達1200萬千瓦。與英偉達合作的芯片工廠,單條生產線每小時耗電就達5萬千瓦時。當美國氣候特使克裡帶着“清潔能源援助”到訪河內時,越南官員遞上的卻是鈾礦勘探合作意向書。

廣西鈾礦:從“開業之石”到核能引擎

1954年廣西鐘山縣發現的那塊鈾礦石,改寫了中國核工業史。這塊被稱作“開業之石”的標本,如今靜靜躺在北京核工業地質研究院,而它的故鄉已探明2.29萬噸鈾礦儲量,遠景儲量突破10萬噸。

桂北山區的花崗岩礦床藏着驚人能量。三○七核地質大隊2024年報告顯示,廣西8處大型鈾礦床中,7處集中在苗兒山岩體周邊,這裡的鈾浸出率最高達80%。防城港核電站的燃料棒,正來自大新鈾礦——這個始建於1958年的老礦,通過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將開採深度延伸到地下800米。

核電布局催生鈾礦產業鏈升級。紅沙核電站年消耗鈾燃料48噸,白龍核電站投產後這個數字將翻倍。廣西核工業局2024年數據顯示,當地鈾礦加工企業已實現98%關鍵設備國產化,放射性廢料回收率提升至92%。這種閉環模式,讓廣西鈾礦自給率突破75%,而越南同期數據不足20%。

鈾礦博弈下的能源真相

當越南用俄羅斯貸款購買日本核反應堆時,廣西正將鈾礦勘探技術輸出東盟。2024年中越跨境電網項目啟動,防城港核電站向越南北部輸電的電纜下,埋着兩地鈾礦儲量的懸殊差距:廣西每噸鈾礦開採成本比越南低40美元,資源利用率卻高出2.3倍。

鈾礦從來不只是能源問題。越南重啟核電背後,是美俄日在東南亞的角力;廣西鈾礦的崛起,則見證着中國核工業從追趕到領跑的蛻變。當半導體工廠的燈光在北部灣兩岸次第亮起,地殼深處的鈾元素,正在改寫亞洲能源權力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