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纜“把脈”替設備“問診” 超級工程這樣體檢

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它能將風電、光伏、潮汐等綠色能源全額接收,確保用電安全低碳。工程共建有舟定、舟岱、舟衢、舟洋、舟泗5座換流站,在多個島嶼間架起直流輸電網絡,實現了島嶼間的電能互通。

柔性直流工程

“體檢”如何進行?

今年是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投運十周年,從昨天(17日)開始,這項工程也迎來了10年來首次全面“體檢”。 

“體檢”如何進行?包括哪些內容呢?

閥廳主要用於布置換流閥及相關設備,是交流電和直流電相互轉換的核心區域,每個閥廳的面積有4到5個籃球場大小,擁有18個7米多高的閥塔,總共1700多個子模塊。

以前檢修的時候,電力工人要對每個子模塊單獨進行測試,費時費力。如今,通過一套智能化檢測系統就能全部搞定。

國網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技術負責人 劉黎:現在我們檢修人員正在開展的是子模塊的功能測試。通過這個程序,可以確保子模塊的核心組部件功能正常,就有點像我們體檢時候的抽血化驗。

大設備需要體檢,小部件也要經過精密測試,眼前這個水電極是水冷系統的關鍵部件,別看它小,它的正常與否影響着整個閥廳的正常運轉。

國網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技術負責人 劉黎:我手上的小物品,就是一個水電極。以前我們需要取下來查看,非常麻煩。現在我們用到了新型的x光的水電極檢測裝備。2秒鐘的時間,我們就能發現整個電極的健康狀況,就像我們在醫院拍了一個x光片一樣。經過10年的積累,我們各個環節都更加智能化,檢修的質量、效率各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水下機器人

為海纜“把脈問診”

此次大體檢中,對海纜的檢修也是重要環節之一,在海底的電纜要如何進行檢修呢?

國網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檢修總協調人 許琤:這個海纜,最容易受到潮流涌動,對它絕緣層造成傷害。我們對這段的海纜加裝了保護套,這次檢修的重點,就是對這個保護套的完整性進行檢查。

在舟山嵊泗海域的海纜巡視船上,電力工人操作智能水下機器人下潛至海底,對海纜進行隱患排查。巡視畫面通過數據線和遠程控制系統實時傳輸給操控人員和集控站,整個海纜的狀態一目了然。

在以前,電力工人需要在退潮後,通過人工和無人機的方式,對淺灘區的海纜進行巡檢,受天氣、潮位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位於深海的光纜只能等出現故障後進行維修,現在則沒有了這些限制。

國網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檢修總協調人 許琤:水下機器人,它可以克服水深和時間對它的限制。最深它可以達到水下100米進行作業,在時間上它可以不分白天和黑夜,進行全天候連續作業,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水下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化設備和先進技術的應用,使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的檢修周期從原來的15天縮短到現在的9天,大大提高了舟山北部海島電網的供電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