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航宇……你能分清嗎?這個稱呼有中國特色

這幾天,我國航空航天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

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今天17時27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4月26日,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國航4月26日也發布公告,稱與中國商飛簽訂協議,向其購買100架c919飛機。

航空、航天、宇航(也稱“航宇”)

你能分清嗎?

“航天員”還是“宇航員”?

一文了解↓

航空與航天 不是一回事兒

關於航空與航天的確切界限,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觀點,但為了確立一個相對通用的標準,國際航空聯合會引入了“卡門線”這一概念。

在了解卡門線之前,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大氣層,大氣層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0—10km左右)、平流層(10—50km左右)、中間層(50—85km左右)、熱層(80—800km左右)、散逸層(800—2000或者3000km左右)。

我們平常乘坐的客機飛行高度是6800—8000米之間,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交界處附近。而在距離地面100km的“卡門線”,由於大氣過於稀薄,飛機無法進行正常飛行。所以,卡門線可以認為是大氣層和太空的分界線

錢學森將“航空、航天、宇航”三個技術名詞的範圍界定為:

大氣層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飛出太陽系,到宇宙空間的活動稱為“宇航”。

簡而言之 航空特指飛行器

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

而航天則是指航天器

脫離大氣層

進入宇宙空間的航行

都有什麼“代表作”?

航空技術主要集中在

軍用和民用飛機的研發

以及吸氣發動機的製造等

航天技術則着重於

無人與載人航天器

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的開發

航空器和航天器 區別在哪裡?

以上介紹的航空器和航天器

是航空和航天技術的典型代表

它們有哪些差異呢?

↓↓↓

1

飛行環境

航空器始終在稠密的大氣層內飛行,其工作高度受到限制。航天器則需要穿越大氣層,進入近似真空的宇宙空間。

2

飛行高度

目前,現代飛機的最大飛行高度約為距離地面30多公里。航天器的運行軌道近地點高度至少達到100千米以上

3

飛行動力裝置

航空器都是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航天器的發射和運行都是運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

4

工作時限

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最長飛行時間不超過一個晝夜。而航天器在軌道上可持續工作非常長時間

“航天員”還是“宇航員”?

在新聞報道中 國外將進入太空的人

叫做“宇航員”

中國則稱為“航天員”‍

這是為什麼呢?

戳視頻了解↓

原來,中國剛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時,還沒有“航天”這個概念,而是叫“空間飛行”“星際航行”。

後來,錢學森提出:把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把飛出太陽系,到廣袤無垠宇宙空間的活動稱為“航宇”。同時,“航天”一詞還能與當時已有的“航海”“航空”等詞彙相銜接,更加簡潔。

“航天”一詞誕生了,由它衍生出的“航天員”很快就順理成章地被大家接受了。

“宇航員”則是“宇宙航行員”的簡稱,“宇航員”的概念大於“航天員”,它還包括未來在太陽系外執行飛行任務的工作人員。

總之,我們稱為“航天員”,更加符合我國航天科技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符合中國特色和語言使用習慣。

回望來時路

我國航空航天事業

每一步都堅實而有力

未來更是值得期待!

(央視新聞綜合科普中國、中國航天科普、我們的太空)

監製丨唐怡

製片人丨房軼婷 張媛

編輯丨孫琳萱 田野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