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約20家醫療機構因“放射檢查未防護”被處罰,哪些時候要穿防護服?專家科普

據浙江省舟山市衛健委官網4月28日發布的名為《拍片時未給受檢者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小心被罰!》文章透露:岱山縣衛生健康局執法人員近日在監督檢查時發現,當地一醫療機構放射科2名受檢者進行x射線影像檢查時,均未佩戴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岱山縣衛生健康局對該機構進行了立案處理,並作出行政處罰。

▲舟山市衛健委官網截圖

據紅星新聞不完全統計,從去年5月至今,全國約有20家醫療機構因“放射科未按照規定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遭到行政處罰。記者4月30日就相關問題諮詢了岱山縣三家醫院以及舟山市衛健委,多方均表示,不同放射檢查的具體防護要求並不相同。

舟山市衛健委工作人員:

不同放射檢查項目要求不同

紅星新聞多次致電岱山縣衛監局,但電話始終未被接通。記者以市民身份詢問舟山市衛健委,一名接線的工作人員解釋:“不同放射檢查項目會使用到不同設備,因此要不要穿防護服,還需以具體情況來定。”

這名工作人員同時強調,醫院中一些放射檢查設備中,實際已內置防護擋板,具備一定防護能力,在這一情況下,患者穿防護服就並不具有強制性。因此,該工作人員提醒,患者就醫前應進行諮詢,按醫生要求規範檢查。至於涉事的是哪家醫療機構,對方稱不便對外透露。

有多少醫院在進行放射檢查時,會提醒受檢者穿戴防護服?紅星新聞以市民身份諮詢了岱山縣多家醫院。岱山縣第一人民醫院的接線工作人員表示,如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因設備沒有輻射,所以一般不用穿防護服;岱山縣第二人民醫院的接線員則回應稱,做放射科檢查是否穿防護服,需要在就診時詢問具體科室。

岱山縣中醫院的工作人員則指出,做放射科檢查一般都會穿防護服,但這並非硬性要求。若患者有這一需求可自行向醫生提出。

因放射檢查未採取防護措施

一年超20家醫療機構被行政處罰

實際上,因放射檢查未提醒受檢者穿防護服被處罰的案例並不少見。紅星新聞檢索發現,雲南騰衝市衛健局官網2023年7月21日發布通報指出,騰衝市查處1起醫院開展放射診療,未為患者及陪檢者佩戴必要防護用品的案件,涉事醫療機構被罰4000元。

安徽馬鞍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20年7月10日,對馬鞍山市中心醫院南山分院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認定:該醫院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黃某未佩戴個人劑量計、dr機房內未見受檢者防護用品的違法行為。最終對該醫院作出警告、並罰款人民幣2500元的行政處罰。

安徽無為市衛健委發布《2021年1-2月行政處罰信息》中通報的11家醫療機構,其中5家醫院都因“放射科未按照規定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受到處罰;另有1家醫院則因“未按規定進行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體檢”被處罰。

據紅星新聞不完全統計,從2023年5月至今,一年內已有約21家醫院及民間醫療機構,因對放射檢查時,未對受檢者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被當地衛健局行政處罰。

▲醫生為陪同拍攝x光片病患家屬穿上防護服(資料圖)

專家釋疑:

多數放射檢查設備已自帶防護能力

據原衛生部發布的《放射診療管理規定》(下稱《規定》)中指明,所謂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共分為四類:放射治療;核醫學;介入放射學;x射線影像診斷。

在具體防護措施上,《規定》中第九條要求,醫療機構應當按要求配備並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輻射檢測儀器和個人防護用品,在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應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規定》第二十五條也指出,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並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是否所有人、所有放射檢查都需穿戴防護服?就此,放射領域一位不願具名的權威專家向紅星新聞作出詳細解釋。

“患者最常接觸到的拍ct、拍x光、做核磁共振、放射介入診療,這些都屬於放射檢查,但並非所有放射檢查都會對健康產生威脅,因輻射劑量各異,所以不同檢查產生的影響也不同。”該權威專家解釋,如一次胸部x光檢查的輻射約為0.025msv;普通ct掃描約為10.6msv。而pet/ct單次檢查的輻射量則會控制在7至10msv之間;核磁共振檢查則完全無輻射劑量,因此進行該檢查就不會要求採取防護措施。

放射檢查會對人體帶來怎樣的傷害?該專家指出,x線是一種高能量粒子,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劑量不大時,人體能自行修復,如果x線劑量較大,會損傷基因,產生各種有害的生物效應。包括致癌,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損害。

“但並不是所有人,進行任何放射檢查都要強制穿防護服。”這名專家分析認為,這還取決於受檢者接受放射檢查的頻率、不同放射設備、受檢者自身情況等有關。該專家告訴紅星新聞,如受檢者正備孕、哺乳期,非必要情況下醫院通常會建議不進行放射檢查;而如果是幼童、孕產婦、身體機能低下的高齡老人等群體,進行輻射檢查是則會用鉛制防護擋板進行射線阻隔。

該專家指出,因技術進步,目前大多數放射設備本身已具有一定防護措施,比如放射檢查ct產生縮窄射線束通過的出口僅有10厘米左右,對人體產生輻射的範圍已被控制的很小。因此在大部分檢查中,如受檢者並非短時間內頻繁接受檢查,輻射劑量一般是在安全範圍。

“受檢者大多一年內只做一次放射檢查,有一定的防護措施,就能基本滿足防護要求。即便是需要頻繁接受ct複查的腫瘤患者,一年內累積的輻射劑量不超過100msv也相對安全,並不會在檢查後產生持續輻射效應。”這名專家補充。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實習生 吳琳

編輯 郭庄 責編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