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真不卡脖子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突破,無刺草魚終於來了!

2024年剛開年,我國水產研究院團隊就鄭重宣布,無刺草魚研發成功!這一消息讓眾多有過魚刺卡嗓子慘痛經歷的人興奮不已,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卡嗓子了!

這無刺草魚究竟是如何研究出來的呢?真的一根刺都沒有?

無刺草魚的蛻變史,基因的秘密

不知道大家在吃魚時,有沒有被細小魚刺卡嗓子或扎到牙齒縫的經歷。不管是以哪種方式卡住,都令人十分難受。最慘的是卡得太深自己取不出來,只能去醫院求助。作為吃魚資深愛好者,時常會感嘆一句:如果世界上的魚都沒有刺該多好啊!

歹毒的小刺

2012年,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研究團隊們腦海中也蹦出了這個想法,對此開展了長時間研究。

草魚身上的刺很多,就以肌間刺為例,一條魚身上大約有102根,數量驚人。而這些肌間刺主要長在背部肌肉,大多長得又細又小是結蹄組織的一種,吃魚時稍不留神就可能會隨着魚肉咽下去,卡住喉嚨。

只有中國有的特色夜間門診

魚身上帶刺是與生俱來,基因裡帶出來的東西,科學家們想要突破壁壘,從基因上找到魚刺的秘密。多年以來,科研團隊致力於研究無刺魚,但一直未能找到突破口。直到2019年從斑馬魚身上發現了控制魚刺生長的主效基因,我國正式敲開了無刺基因的大門。

不過想要獲得無刺魚並非易事,最初,科研人員分別在銀鯽、鯿魚、草魚身上進行實驗,使用先進的CRISPR/Cas9技術,精準地將魚身上控制魚刺生長的基因敲除,讓草魚在生長的過程中不再生產刺。

經過基因敲除的草魚,慢慢長大,獲得了第一代雜合體少刺魚(F0)

培育的魚將會一條條被麻醉,使用專門的儀器進行掃描,看看它的體內還有多少刺,只有刺數量減少的魚才能成功進入下一輪培育。

這些魚身上的刺雖然變少了,但依舊算不上真正的無刺魚。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篩選培養,才能選出最優品種,達到無刺的效果。

雖然草魚的繁殖能力強但它們的性成熟時間較長,一條草魚從魚卵之中孵化出來後,需要長達4年時間才會性成熟繁衍後代。為了能夠縮短研究時間,科研團隊將F0代草魚帶到了氣候溫暖的廣東。

廣東氣候溫暖草魚生長成熟也變得更加迅速,經過2年時間F0的後代F1代終於繁衍成功。F1代之中不是所有魚都沒有肌間刺,其中沒有刺的個體只佔據17%,挑選出500條的數量。據科研團隊所說,F1繁育的F2純代將會徹底成為無刺魚

不過這裡的“無刺”不是指一條魚身上一根刺都沒有,而是繁育出肌肉間沒有刺的魚。用來支撐身體的魚骨依舊存在,能夠讓魚兒自由自在的在水中遨遊。

研發的無刺魚從外形上來看跟有刺的沒有區別,若是混在一起根本找不出來。為了讓大家直觀地感受無刺魚,他們找來了農業大學的學生們品嘗無刺草魚。

煮好端上餐桌之後,已經看不出魚的品種。同學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着送入口中品嘗,吃入口中之中,大家紛紛猜測。有人說是鰱魚,有人說是鱖魚,但沒有一個人猜出這是草魚。

世界上本就有無刺魚,將草魚培育成無刺品種,難道不是多此一舉?

可能有人會好奇,世界上的魚品種這麼多,本身就有不少魚天生沒有肌肉刺,譬如黃骨魚、多寶魚等等。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將草魚培育成無刺魚?

科研團隊選中草魚做研究,其實是有原因的。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不僅是美食大國也是食物消耗大國,畢竟人一多吃的東西自然也多。魚作為優質蛋白之一,一直是餐桌上的美食,而草魚作為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草魚正如其名主要以為水草為食,從飼養成本上比較相對較低。不僅能人工繁殖,生長速度也非常快,最大能夠長到60斤!

長得快、個頭又大,再加上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的特質,一躍成為了我國量第一的淡水魚,每年需求量巨大。若是能夠培育出無刺草魚,就能讓喜愛吃魚的人不再擔心卡嗓子,感受到美味與便利並存。

無刺草魚研究成功之後,不少網友紛紛直呼:上鏈接,我要買!但也有一部分網友擔憂,無刺魚能吃嗎?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對無刺魚跟普通魚進行了測試對比,不管從安全、營養等各個角度無刺魚都跟普通草魚沒有差別,最重要的是沒有刺後的魚吃起來口感更佳,再也不用吐刺了。

不過,科技的進步也伴隨着安全挑戰,在無刺魚推廣到市場之前,將會進行全方位的檢測跟評估,所有評估合格之後,才會進入菜市場,最終走進千家萬戶。

全球首次培育出無刺魚,意義重大?

歸根結底,無刺魚的培育是基因編輯的結果,這也意味着我國在基因編輯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意義非凡。

自1953年沃森跟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科學界一直致力於破解基因密碼,也在一直探索者能夠在基因編輯上有所突破。

早在80年代就有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做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從而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近些年來雖然科技在進步,但在基因編輯上一直受限制,與此同時還有倫理以及安全的擔憂。

目前,基因編輯使用最先進以及最廣泛的技術便是CRISPR/Cas9技術,但是依舊存在無法對所有基因實現編輯,RNA編輯更存在不穩定性。

基因編輯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擔憂倫理跟安全的同時,其中也存在着挑戰與希望。若是人類有一天能夠真正破解基因秘密,就可以永久地改變一個物種的基因,就好比在手中握上了一根魔法棒。

我們都知道基因是遺傳了父母雙方各一半,組合之後形成的新生命。然而,大部分的基因是“自私”的,有一些基因自帶疾病並具有遺傳性,如果能夠自由編輯基因,或許能夠敲除劣質致病基因從而讓個體或後代變得更加健康。

譬如某個人患有血友病,他無法產生雪凝蛋白缺少凝血因子IX,一旦不小心出現傷口就會造成噴涌性失血,有時候關節淤青,變得像一個大腫瘤一般。通過基因療法,能夠提高凝血因子,就能達到治療作用。

血友病患者全世界大約40萬人,若是能夠取得突破性成功,以後他們也無需再受到病痛折磨。

其實,基因編輯早在科學中投入使用並且取得了巨大成效。生物學家chruch跟他的同事們發現,豬細胞之中含有62組逆轉錄病毒,經過多年研究將這些帶有病毒的基因敲除,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基因豬,在這些基因豬身上能夠培育人類器官

世界上首個使用豬心臟移植的病人,就是從基因豬身上培育的。若是能夠自由編輯基因,或許也能夠培育出更多可替代器官,為等待心臟、腎臟移植的病人帶來新希望。

人們對於科技的發展有展望,但也存在着恐懼心理,畢竟發展以及未來的預向是不可控的。就像現在人們依舊會害怕乘坐無人駕駛的汽車一樣,認為自己能夠把控的東西才更安全,基因編輯亦是如此。

我們希望科技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享受與便利,同時也希望所有的發展都是可控安全的!

市場上推出無刺魚,你會想要去試一試嗎?

#2024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