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為美又立新功,困擾國際50年難題被解開。顏寧、施一公首次競選院士,師徒雙雙落選,背後僅有一個原因

清華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為美又立新功,困擾國際50年難題被解開。顏寧、施一公首次競選院士,師徒雙雙落選,背後僅有一個原因!

施一公和顏寧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施一公教授是現任西湖大學的校長,顏寧則是在清華大學裡面非常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教授。

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在科研上,顏寧教授和施一公都曾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他們都是我國非常傑出的青年科學家,被許多人認為是競選院士最佳的人選。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不止是施一公教授首次競選院士落選了,顏寧教授在第1次競選中科院院士也是落選了,師徒兩人競選中科院院士均落選,這也讓人不得不浮想聯翩,先要了解這兩位傑出科學家落選的真正原因。

有些人表示國內的院士評選可能會存在論資排輩的不好情況,不然施一公和顏寧教授就不會落選了。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落選了院士之後,施一公教授辭去了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職務,擔任起西湖大學校長,而顏寧教授也是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全職教授的職務,轉變成兼職教授的身份,選擇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講席教授。

其實,顏寧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首次競選中科院院士落選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資歷不夠,資歷也包括曾經所取得過的學術和科研成果,施一公和顏寧師徒兩人首次競選中科院院士都落選了,也表明可能自身還存在不足的地方,不夠優秀。

因此我們也不必把落選的原因想得過於複雜,對於國內院士的評選標準和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只有符合條件的人才才能夠當選,獲得院士的殊榮。

顏寧教授雖然在國內落選了院士的評選,但是卻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並不能夠說明國內院士評選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況,只能夠說明國內的院士評選和國外的院士評選。

可能在評選機制和性質上存在的區別,競選國內的院士是需要自己提出申請的,而在美國競選院士,只要學術或者科研,達到一定的成績和水平,就能夠自動當選,美國競選院士更看重於人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我們也希望國內的科學家能夠再接再厲,能夠在自己專註的領域不斷進行深耕,提高自己的科研實力和水平,那麼獲得院士的榮譽,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客觀來說,我國的發展已經非常迅速了,上個世紀還在被其他國家侵略的中國,在短短几十年里,奮起直追,完成了其他國家幾百年才能完成的成就。

現在,正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時候,要想贏得未來國際上的競爭,就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發展基礎科學,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頂級科技人才,才能擔負起從源頭上趕超國外科技的重任,並且逐步取得領先優勢

不過說到底,還是我們的數理化人才太過於稀少,中國目前擁有的頂尖數理化者不足世界的1%。所以才會有楊振寧所說的千辛萬苦造出來,卻沒人會用,不過是白白為他人做嫁衣。

好在最近幾年,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國家教育層面開始有所改善,教育部加大了小學初中對物理化學的比重。在央視《第一時間》節目中,就提到了對於培養孩子理科思維的重要性,還推薦了一本特別適合孩子的啟蒙教育書籍《這就是物理》。這套書目前也被清華附小列為“課外必讀書目”。

《這就是物理》這套圖書,非常適合13歲以下的孩子觀看,因為這套書從頭到尾看不到一個物理公式,採用的是漫畫的形式,卻可以把初中、高中85%的物理知識點都歸納進去,讓孩子在視覺上了解物理的規律和變化,在培養興趣的同時,還能把知識學到。

孩子並不是不喜歡物理,而是缺乏對這方面的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就會慢慢開發理科思維,主動去了解學習。

孩子們抵觸的不是知識,而是枯燥的課本,這套書用漫畫包裝科學,鍛煉孩子的科學思維,與其讓孩子迷戀動畫片、遊戲,還不如給孩子一套好看的物理啟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