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炒得沸沸騰騰的“中國氣球”事件後,美軍這幾天連續出手,接連擊落北美上空的“不明”氣球,包括一個疑似美國科研機構的氣象氣球。
然而,美國高調炒作氣球事件背後,卻是為了掩蓋一場嚴重的化學泄漏事故,這就是發生在俄亥俄州的氯乙烯泄漏事故。
1 美國的“迷惑”行為
在泄漏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儘快救災,而是接連做了幾個“迷惑”行為。
第一個“迷惑”行為是面對泄漏的化學品,美國有關部門直接採用燒毀的辦法來處理,這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做法。
按照我們國家相關文件的標準,對於氯乙烯泄漏事故,標準處理辦法是用物理方法吸附,也就是用一些吸附劑進行吸附處理,減少污染擴散。
吸附處理之後,剩下處理是紫外線降解,通俗地說就是等太陽曬。
因為面對氯乙烯這種棘手的化學物質,這已經是最大限度減少污染影響的辦法了。
美國使用的燒毀的辦法,“有效”解決了氯乙烯泄漏的問題,只不過這個解決辦法,是把氯乙烯變成了更具危害性的化學物質。
第二個是在泄漏事件發生以後,當地政府起初疏散了周圍大約2000名民眾。
但是過了不久,當地又通知民眾說,“事情已經得到控制”,要求取消疏散,讓民眾返回到家中。
所以當地民眾只能一邊看着天上那朵怎麼看都不像沒事的化學黑雲,一邊回到自己家中,等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來的處理隊伍。
第三個是逮捕記者。這起泄漏事件是在2月3號發生的。在泄漏發生以後,美國不少媒體派出記者前往當地採訪調查。
然而絕大部分記者都被美國當地警方逮捕、控制,美國政府和美國主流媒體打了招呼,結果事件發生十天以來,美國媒體幾乎“選擇性失明”。
直到這兩天,美國再也壓不住民眾的輿論,才讓這起泄漏事件被大部分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知道。
有不少美國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們作為一個美國人,甚至“比其他國家的人還晚知道這起災難”。
第四個就是炒作“中國氣球”事件。泄漏發生在2月3號,隨後美國就宣布在北美上空“發現了不明氣球”。
然後就是很多朋友已經了解的“中國氣球”事件,美國使勁炒作,但就是拖着不擊落這個氣球。
直到氣球要飄出美國了,再不打反而會丟面子,美國才派出f22戰鬥機,用一發價值40萬美元的aim9x導彈擊落這個氣球。
現在我們才知道,原來美國拖這麼久,就是為了盡量轉移美國人和全世界的注意力,別去關注俄亥俄州的那一場災難。
2 這次事故後果有多嚴重?
據外媒報道,這一次化學泄漏事故發生在2月3號,美國俄亥俄州一輛滿載化工原料的火車發生出軌事故。
上面運載了10萬加侖(約合500多立方米)氯乙烯,以及數十萬加侖石油等其他化工原料,基本全部泄漏。
而且光是泄漏還不算完,這些化工燃料還燒起來了,現場燃起了熊熊大火。
在這些化學物質裡面,氯乙烯的燃燒是最為可怕的。因為其最終燃燒產物是二噁英,是一種高毒高致癌性的化學物質。
根據資料顯示,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氯乙烯在經過多個中間環節後,最終將會產生數量可觀的二噁英。
所以在我們國家相關的規定中,涉及氯乙烯的運輸、儲存,都明確規定不得接近火源,甚至受熱都不被允許,為的就是保證安全。
然而非常離奇的事情是,據美國媒體報道,當火車出軌事件發生以後,當地處理的辦法居然是將泄漏的化學品點燃!
這簡直就是覺得泄漏的氯乙烯不夠意思,還要再添一把火把污染搞大一些。
而且其燃燒產物在空氣中經過光解以後,還會產生劇毒的光化學煙霧。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種東西是被當作化學武器來使用的。
這兩天俄亥俄州泄漏事故的新聞傳到國內以後,有一些人急於幫美國掩蓋過失,說“氯乙烯燃燒產物是氯化氫,不會有多少危害”。
且不說氯化氫溶於水之後,就是我們俗稱的鹽酸,大量的氯化氫將會為俄亥俄州當地帶來嚴重的酸雨,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而且這些人說的反應只是實驗室中的理想條件,在俄亥俄州火車出軌現場,大量不同種類的化工原料混合在一起,氯乙烯燃燒生成的可不只是氯化氫這麼簡單。
從相關資料和我們國內幾起氯乙烯泄漏事件來看,在這種複雜情況下,氯乙烯燃燒除了生成二噁英這種高毒高致癌物以外,還有多種堪稱“化武”的化學物質。
那為什麼國內有些人急於強調氯乙烯燃燒“無害”,美國處理方法“正確”呢?筆者覺得這也很有意思。
目前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俄亥俄州已經有30萬人直接處於危險化學物質污染下,當地已經緊急疏散2000人(但隨後當地又讓這2000人返回,稱“無需疏散”)。
而如果美國對這起泄漏事件完全“擺爛”,那麼在幾個月後,這幾十萬加侖化工原料燃燒產生的危險化學物質,其污染的河流將會影響上千萬人。
外媒評價,這一次泄漏事故“堪比切爾諾貝利”。
3 美國究竟怎麼了?
化工工業是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礎之一。雖然很多人談“化”色變,但是沒有成熟的化工體系,就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現代生活。
我們最常見的化工產品就是塑料。各位讀者不妨這時候看看身邊,有多少東西是塑料製作的,或者包含塑料零件?
所以,化工工業是必須要繼續發展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嚴格管理化工生產流程、化工原料運輸流程。
比如說美國這次泄漏的氯乙烯,在我們中國,氯乙烯的長途運輸是嚴格管制的。
我們中國的辦法是就地生產就地使用,哪裡的化工廠需要使用氯乙烯,就把製備氯乙酸的原料,也就是電石運送過去。
相比起氣態的氯乙烯,固態的電石在運輸上要安全得多,所以我們中國就避免了在運輸環節上出現氯乙烯泄漏事故,僅有幾次規模不大的工廠泄漏事故。
而美國近些年的化工管理問題頻出,大規模的化工原料泄漏就發生了好幾起,而且多數是由於管理流程疏忽導致。
在泄漏事件處理上,美國也表現得極其不專業,就像這次對待氯乙烯,美國居然拿出了燒毀這種處理辦法。
有外媒分析認為,這可能反映了美國國內化工體系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才斷檔,導致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來運輸、管理化工原料,以至於問題頻出。
而這次的氯乙烯泄漏,直接原因是火車出軌。
考慮到最近美國在削減鐵路運輸行業的經費,減少鐵路職員的工資,不少外媒都認為這導致美國鐵路職員在維護鐵路時“偷工減料”,從而導致了火車的出軌事故。
這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美國現在的問題,那就是在多年的“去產業化”下,美國工業已經面臨相當大的問題。
化工產業、鐵路運輸業可以說是工業的幾大基礎行業之一,美國連這些基礎產業都已經問題連連,又如何保證美國經濟能夠繼續具備競爭力呢?
再好的金融數字,脫離的實際的產業基礎,也只是泡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