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對核酸檢測提出了一些質疑,11月25日廣州就“核酸結果疑似不準”組織專項調查。那麼為什麼要頻繁做核酸檢測?“假陰性”和“假陽性”是怎麼產生的?如何避免核酸檢測出現偏差?為此,南都記者專訪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趙衛。
海珠某社區核酸檢測。
問:為什麼要頻繁開展核酸檢測?
趙衛:核酸檢測是一個成熟的、國際通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是檢出人體內新冠肺炎病毒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判定陽性感染者的國際標準,又被稱為判斷陽性的“金標準”。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潛伏期更短、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發生隱匿性傳播的風險更高。想要通過一次核酸檢測,就把所有的感染者或者是傳染源都發現,一招制勝,是存在困難的,這是因為可能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因此面對“不一般”的奧密克戎,快速、擴面、高頻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是跑贏病毒傳播的重要策略。
問:核酸檢測可能出現哪些誤差?
趙衛:歸納起來有技術偏差、操作失當和違法行為三種情況。
技術偏差:大樣本檢測單個結果有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但這是極少數的案例;
操作失誤:檢測量很大,操作方法、環境影響會產生結果誤判;
違規違法:個別人和機構違規違法行為,這是惡意犯罪行為,在國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問:“假陰性”和“假陽性”是怎麼產生的?
趙衛:(1)假陰性:新冠患者存在“窗口期”,排毒量較少,感染者接受採樣時,檢測不出來或者檢測結果達不到陽性判定標準,過了幾天採樣檢測的時候才能夠檢測出來,成為所謂的“假陰性”,這屬於整個檢測體系的假陰性;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樣本里有病毒核酸,但由於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問題未能測出,這屬於檢測方法的假陰性。
(2)假陽性:主要是試劑在樣本採集、上機檢測過程中受到污染,檢測結果陽性,重新採樣複核後確定為陰性。或者是由於檢測方法的問題,與樣本的非特異核酸發生了反應,這屬於檢測方法上的假陽性。
順德北滘美的悅然廣場核酸檢測點,醫護人員為一外賣小哥進行咽拭子採樣。
問:有些市民遇到抗原檢測是陰性,而核酸檢測結果是陽性的情況,這是為什麼?
趙衛:抗原檢測比核酸檢測的特異度、靈敏性低,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如果出現抗原檢測操作不當的情況,比如檢測量過大、試劑盒打開後未及時使用等,可能會導致檢測結果呈假陽性。同時,由於抗原檢測沒有擴增環節,病毒量較少時不易被檢出,因此在感染者感染病毒初期病毒載量較少時,就很有可能發生誤判,就檢測不出陽性。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022年3月印發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明確規定:核酸檢測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依據。因此,抗原檢測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一個補充手段,有助於早發現,但不能作為判斷檢測對象是否感染病毒的“金標準”。
在進行核酸檢測確認的過程中,如核酸檢測陽性,不論抗原檢測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採取相應措施;如果核酸檢測陰性但抗原檢測陽性,則視同新冠病毒感染者採取集中隔離等措施,密切觀察,連續進行後續的核酸檢測。
問:如何避免核酸檢測出現偏差?
趙衛:(1)避免“假陰性”:通過多輪次核酸篩查,精準地篩出感染者;進一步提升檢測技術敏感性。
(2)避免“假陽性”: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市級質控專家“每日巡查”,區縣專家“駐點指導”,全流程進行質量監督。質評結果不合格,立即暫停其檢測業務。進一步提升檢測技術的特異性。
(3)嚴懲違規違法:零容忍,依法依規進行嚴肅打擊。對市民反映的檢測差錯問題,立即依法啟動調查程序,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