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聊城報道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希望我的技術可以幫助中國造紙技術實現又一次革新。”10月13日,“雲話山東”走進聊城,見到了這位72歲依然在為夢想奔波的納菲斯。
2019年,來自英國的生物科學家納菲斯來到聊城,他的研究領域是植物纖維素提取,可應用於以植物秸稈為材料生產生物紙漿,目前他已經與中冶銀河紙業簽訂合作協議,項目車間正在建設中,建成投產後將實現運用生物技術進行秸稈製漿的量產。
秸稈生態製漿技術落地聊城,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
大鬍子白皮膚,精神矍鑠,眼神明亮,步履穩健,舉止豪爽。
納菲斯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神矍鑠,說起自己的夢想依然神采飛揚,身在異國他鄉,他最挂念的依然是中冶銀河紙業車間新生產線上設備安裝和調試的情況。
納菲斯出生於伊朗,後來學習生活定居於英國。伊朗樹木比較貧乏,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激發了他從事環保領域的志向,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納菲斯取得了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生物工程博士,他的研究方向便是如何有效地把植物秸稈作為造紙原料的技術。
據納菲斯介紹,他發明的秸稈生態製漿是一種閉合式的循環低碳農業秸稈生態製漿創新工藝,低碳環保,突破了傳統秸稈製漿工藝高污染和高成本的瓶頸。這項工藝已經獲得了中國、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專利。憑藉此項技術,納菲斯還獲得了伊朗、英國等多個國家在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榮譽。
2013年,納菲斯來到中國,先後在上海、南京、深圳、鄭州等地致力於秸稈生態製漿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我的項目需要依託於傳統紙業,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正好聊城造紙業發達,2019年,項目正式落戶於聊城市臨清市。”納菲斯說道。
目前,納菲斯已經與聊城市的中冶銀河紙業簽訂合作協議,建設推動年產1.8萬噸生物製漿量產線的中試項目。該項目利用環保秸稈纖維素創新技術,以蘆葦為原材料,摒棄傳統工藝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成本的弊端,加工生產高附加價值的植物纖維素,為造紙及工業軟包裝等行業提供緊缺的高端原料,可同時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驗證成功後,將會為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提供生態製漿技術,改造現有6.8萬噸化學漿生產線,實現區域產業升級。
愛上中國,生活在中國很幸運
“我非常喜歡在聊城的生活,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民也是非常友好的。在聊城生活的這3年,我感覺聊城人民非常熱情和友善,很多人給予我幫助,我也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在聊城,大家都給我提供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顧,為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納菲斯說道。
雖然語言不通,但是納菲斯已經習慣在中國的生活,談到在中國的生活,他一下子拉開話匣子。納菲斯最喜歡的中國美食是燒烤和火鍋,對在中國的生活便利感慨良多。“在中國到處都是便利店和商場,並且網上購物簡直棒極了,我們可以在網上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另外,中國的移動支付非常便利,我一直使用微信掃碼支付,只要帶一部手機出門,什麼都可以不必擔心,簡直棒極了。”納菲斯說。
生活中,納菲斯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他不僅熱愛科學研究,還是一名作家,出版了多本著作。他還喜歡書畫,家裡擺放的大部分書畫都是他的作品,“我喜歡毛筆字寫字、畫畫的感覺,我擅長用毛筆寫波斯文字,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納菲斯說。
同時,納菲斯還精通各類樂器,不僅會演奏小提琴、吉他、大提琴、各種鼓,還會彈奏二胡,長簫、琵琶、古箏、手鼓等中國傳統樂器。家裡擺放了小提琴、吉他、古箏、手鼓等,一有時間,自己就要彈上一段。
很多臨清人認識這位白鬍子老人是在運動場上、晨跑中,納菲斯每天都會快走5公里,堅持各種鍛煉。
如今,在中國生活9年了,納菲斯早已深深愛上中國,這裡的一切都令他着迷。當被問及留在中國的理由時,納菲斯感觸頗多。“生活在中國很幸運,我來中國9年了,雖然我是外國人的面孔,但我感覺我的內心已經是半個中國人了,中國給了我10年的簽證,我要努力鍛煉好身體,不辜負這份信任,為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納菲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