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里士多德定義的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已被相繼確定。其中,科學家關於五種感受體的研究已經3次斬獲諾獎。最近一次是2021年兩位美國科學家發現的溫度和觸覺受體。但人類感知聲音的核心即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
2020年,閆致強與合作者最終確認了位於耳蝸毛細胞中的聽覺轉導離子通道,為聽覺受體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現在,他和團隊正在圍繞這個難題繼續展開攻關。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Jevin
科研之路 順風順水
01
2000年,閆致強高考進入復旦大學時,中國腦科學研究剛剛起步,缺乏知識基礎與專業訓練。
大二時他就毛遂自薦到楊雄里院士在復旦大學創建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所,進入李葆明教授實驗室里做研究。大三暑假又通過老師引薦,到新成立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實習。憑着這股“闖勁兒”,他在神經所接觸到了當時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專業訓練。
2004年,他作為推免生到神經所碩博連讀,一年後,他跟着導師羅敏敏來到另一個新成立的創新型機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做嗅覺神經元信息傳導研究。2004年關於嗅覺受體分子家族的研究剛剛獲得諾獎。那段時間,閆致強首次證明了嗅球有精確而特異的兩側連接,這是當時第一篇證明前腦有精確而特異的兩側連接的報道。2008年,相關研究發表於《Neuron》。
後來,在饒毅、羅敏敏和王曉東三位教授的聯名力薦下,閆致強如願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詹裕農實驗室做博士後。
2013年,閆致強關於觸覺傳導離子通道NompC的研究發表於國際頂尖科研期刊《Nature》,這項他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還被錄入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駱利群編寫的教科書《神經生物學原理》。
學成歸國,復旦啟航
02
2013年,時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的中科院院士金力在閆致強復旦面試時特意與其促膝長談,講起當年談家楨先生為了促進國內科研的進步,不顧高齡專門去美國邀請他回國的故事,以此激勵閆致強回母校任教。復旦直接“破格”給這位剛出站的博士後研究員以博導職位。次年,閆致強又獲得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稱號。
接下來幾年的科研成績,閆致強並未辜負復旦和上海市對人才的期許。2019年,他和該校教授服部素之團隊、東京大學教授濡木理團隊合作,確認了人感受聲音振動的聽覺首要機械力門控離子通道,解決了已困擾聽覺領域近40年的問題。相關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於《Neuron》。
明確選擇 探索不止
03
兩年前,閆致強從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跳”到尚處於新生期的深圳灣實驗室,“蝸居”在一棟商業大樓里,和團隊在這裡尋找人類感知世界的最後一塊拼圖。
事實上,在聽覺研究方面,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Georg von Bekesy因為發現聽覺器官耳蝸,已經在196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聽覺受體的發現卻困擾了科學家數十年。
閆致強表示,這是因為聽覺在五感中是工作機制最為複雜和精巧的。“嗅覺和味覺都是化學反應,相對簡單,相關受體與化學分子的結合通過體外培養細胞實驗就能證明。聽覺則需要感受機械力,要了解把這種力轉化為電信號的分子機制。”他解釋說,“與觸覺相比,聲音振動引起的電信號比壓力引起的電信號的受體更難捕捉,也需要比觸覺更加精巧的蛋白複合體,這在體外培養細胞里很難重構或者篩選。”
過去幾十年,聽覺科學家們發現TMC1與TMC2基因對人和小鼠聽力十分重要,這兩個基因在耳聾患者中也被發現,但它們是不是人耳感受聲音機械力的門控“開關”卻一直不清楚。閆致強和合作者2020年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證據。不過,他表示,這只是為聽覺受體的確定提供了依據,聽覺怎麼傳導、如何感受機械力刺激,這些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他希望通過進一步研究聽覺、觸覺、感覺、渴覺等感覺受體及其工作機制,了解生物體感知外界的密碼。同時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聽力障礙影響着約2780萬患者,他盼望能夠將相關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研究耳聾的致病機理、研發診斷相關疾病的基因和治療藥物。
參考資料: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7411.shtm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推薦·直播/活動
10月21日 14:00-17:30 上海
腦部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產業沙龍
11月01-02日 09:00-17:30 重慶
首屆西南單細胞組學技術應用論壇
11月25-27日 09:00-17:30 上海
第四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