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里氣氛熱烈。被譽為國際地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國際地質大會首次在我國舉辦,來自世界101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
此次大會還評選出了國際地學最高獎“斯潘迪亞羅夫獎”,而獲獎者正是我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他也是百年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其實,這既不是劉寶珺第一次蜚聲海內外,也不是他開創“首次”獲獎的先例。
作為國際地科聯“全球沉積委員會”領導成員和全球沉積地質計劃中國委員會主席,他曾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組織並參與了國際全球沉積地質研究工作,也積極將國外最新的前沿資訊、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紹到國內。
從事地學科研教學60多年來,劉寶珺在沉積動力學、岩相古地理學、層控礦床學、成岩成礦、全球變化、盆地分析等方面成果豐碩,發表論文120多篇,出版各類專著20部,並於1989年榮獲首屆中國地質學界的最高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他提出的“沉積期後分異作用與成礦作用”理論領先國際學術界;結合沉積學研究發現了罕見的“碳酸鹽風暴岩”;開創了我國採用全球地質事件觀點研究成礦作用的先河;主導繪製我國迄今最為系統詳盡的岩相古地理圖集;提出“統一地質場”理論,首次將全球變化的觀念引入我國地學研究領域;主編《沉積岩石學》等我國首批專業沉積岩石學專著,對我國地質、石油、煤田、冶金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劉寶珺野外科學考察舊照
支持劉寶珺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山野間,在艱苦的地質行業不斷取得累累碩果的,除了基於對地球科學執着的熱愛,更深層次的則是他對祖國深切的愛!
出生於教育家庭的他,從小耳濡目染,熱愛傳統文化,崇拜科學家和國學大師,自小便立下科學報國的志向。“我們必須關心中國的前途,大家都在思考要投身到哪一領域救國,要麼搞實業,要麼學技術。”
將自己交給國家,聽從祖國安排。“我很自豪地說,我的很多選擇都是遵從初心。”
他第一次投身於祖國所需是從南開中學畢業時,本已被保送燕京大學化學系就讀的劉寶珺,收到了一封清華地質系學長的來信。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要養活5億人口……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
面對國家的需要和時代的召喚,劉寶珺欣然從之。
1953年劉寶珺(前排中)與大學同學合影
1953年,畢業後的劉寶珺被分配到大西北找礦,全年在野外風餐露宿,生活和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大家喝的水都是苦的。他後來回憶說:“根本不會考慮條件有多惡劣,就是覺得祖國需要我。”
60年代初期,沉積學理論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劉寶珺主動將這一學科引進國內,翻譯多部專業著作,成為將國際沉積學前沿理論引入我國學術界的先驅者。
1971年,劉寶珺帶隊前往雲南滇中砂岩銅礦展開地質探礦工作。經過多日勘察,他對先前根據經驗總結形成的成礦古環境及礦床的成因結論,勇敢地提出了質疑。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他白天外出實地考察,晚上查閱國內外資料。在收集多處礦石,研究礦石成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提出關於成礦古環境及礦床成因結論的新創見。這一新理論迅速推廣到全國,為探測鉛、鋅、鈾等礦種的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主編的《沉積岩石學》成為中國地質沉積學的開拓性專著,對我國地質、石油、煤炭、冶金等多個行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至今仍是沉積學人才培養的經典教材之一。他牽頭完成的我國南方迄今最為系統詳盡的岩相古地理圖集,被國外學者譽為岩相古地理研究領域的集大成者。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他引導國內沉積地質工作者把全球變化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成為我國深度參與國際有關全球沉積地質研究工作的執牛耳者。
劉寶珺一輩子都在為我國地學事業謀發展,在國際上着力提升中國沉積地質科學話語權。劉寶珺也從未停下自己的腳步,他熱心於資源環境保護、地質科普等事業,用另一種方式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