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放飛的100隻鳥,繁殖到了兩億隻,讓美國每年損失8億

綜述

按照達爾文的生物發展理論,自然界的物種淘汰規律其實就是適者生存,不同的物種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基因的選擇和發展,最後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圈子,並且和其他的物種構成相對平衡的生物鏈關係。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自然自己完成調節,雖然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結構也因此非常穩定。

而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各種外力因素開始干擾這個自然的發展過程,讓許多物種去到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生態環境當中,對當地的物種構成了侵略,並帶去了極大的破壞。

比如一個多世紀以前,有人在美國放飛了100隻鳥,按照資料的記載,這一舉動其實為了豐富本地的物種多樣性,但是卻沒想到給這個國家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慘重後果,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8億美元,那麼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椋鳥的放飛

在美國放飛的這種鳥名叫椋鳥,在歐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鳥類,從外觀上看,這些鳥兒是非常漂亮的,不管是羽毛的光澤還是顏色都很引人注目,紫色和綠色摻雜在一起,十分動人。

而且它們的叫聲也非常特別,不僅自己有一副好嗓子,還能模仿各種各樣的鳥叫聲,所以當時很多人都非常願意購買和飼養這種鳥類,就像訓練鸚鵡學舌一樣訓練它們發出人的聲音。

當時美國就有一位從事動物馴化的工作人員發現了椋鳥的特別性,他覺得這種鳥不管是外表還是聲音都很美好,如果可以進入美國的生態系統當中,一定會帶來很好的改變,所以不久後便找來了100多隻椋鳥,並親自在紐約的中央公園進行了放飛活動。

這也是美國的上空第一次出現了椋鳥這種生物,隨着時間慢慢流逝,椋鳥確實在美國順利安了家,但是直到一段時間之後,美國人才意識到這些鳥兒的災難性。

事實上,椋鳥的習性是集群的,而且繁殖能力非常強,它們順利進入美國之後,很快便適應了當地的環境,甚至可以說這裡的氣候非常適合這種鳥兒,加上本來就不屬於這裡,所以椋鳥是完全沒有天敵的。

在這裡,它們根本不會遇到任何外部的危險,每天除了找食物就是閑逛,然後在交配的季節完成繁衍生殖。

在這樣的條件下,椋鳥的數量開始大規模增長,從一開始的一百隻加速擴張到了現在的2億多隻,如果在它們集中聚集的地方,還能經常看見十分壯觀的集體起飛的景象,密不透風的一整片幾乎把天空完全遮擋起來。

物種入侵

走在美國城市的街道上,經常都會遇到這種鳥,雖然你可能會因為它們漂亮的外表和特別的叫聲被吸引,因而對它們產生好感,但是對於美國人自己來說,椋鳥是非常令他們厭煩的。

在他們眼中,這種鳥兒簡直就是流氓惡霸一樣的存在,它們為了找到足夠的食物,常常會侵入人們的農場、果園,把糧食和果子吃得乾乾淨淨,給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但是要想驅趕或者清除它們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它們每次都是找準時機開始破壞,一旦被驅趕就會立即逃跑,誰都對它們沒有辦法。

除了這些之外,椋鳥也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多破壞,比如航空方面的事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架美國飛機在起飛的時候突然撞上了椋鳥鳥群,這些鳥群鑽進了飛機的引擎當中,讓飛機出現了嚴重的故障

當時便發生了墜毀,機組人員一共62人都在墜毀當中罹難,這件事也讓椋鳥與美國本土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解決這些鳥兒成為了美國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解決這些椋鳥,美國在很長的時間裡持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方式從捕殺到下毒,再到投放天敵物種,幾乎每一種可能有效的都被嘗試過,政府也明確表示不會對這些鳥兒進行任何保護。

只可惜在這麼多措施都實施了過後,椋鳥的數量卻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即便是在每年都消滅超過100多萬隻的情況下,也毫無成效。

很顯然,它們的繁殖速度依然非常快,根據官方的估計,美國每年因為椋鳥所產生的經濟損失非常巨大,超過了8億美元,幾乎令人對這種鳥兒產生了恐懼。

從生物學上說,椋鳥確實是對美國本土構成了物種入侵,誰能想象當初不到一百隻的鳥兒,如今已經遍布整個美洲大陸。

歸根到底,那位馴化員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在一百多年之後卻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無法消除的災難,如果他一開始能夠預見到這樣的後果,也許就不會再選擇放飛那些鳥兒了。

結語

所以說,今天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要對物種入侵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認知,不僅是環境學家和生物學家,以及政府的工作者,我們普通人也要掌握最基本的常識,至少也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

不能隨便就把外來的物種帶入原本不屬於它的生態環境,因為一旦形成物種入侵,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我們無法承擔的,不管是經濟損失還是安全事故,最後都會給人們造成極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