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繼續在草原上綿延流淌

黃河,奔流不息、綿延萬里,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黃河從上游進入中游的“幾”字型區域里,分布着與陰山緊密相連的歐亞大陸草原,這裡廣袤無垠,一望無際,卻也曾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沙丘侵入黃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協同配合,統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對於維護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和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有着重要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現如今,黃河沿岸的生態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的草原也繼續煥發出新的色彩。

黃河沿岸治理穩定後

就在黃河沿岸,有這樣一支致力於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團隊,這是一群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僅為35歲。他們懷揣理想信念,在風沙呼嘯的黃河沿岸,看着惡劣自然環境,倍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們是內蒙古陰山北麓草原生態水文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團隊,於2021年獲得第十屆“母親河獎”綠色團隊獎

汗水澆灌草原大地,奮鬥是最鮮艷的底色

“生態治理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空想,要深入一線了解生態環境現狀,通過系統的觀測、思考、實踐,才能為科學治理奠定紮實的基礎。”正是秉持着這份信念,團隊紮根黃河沿岸,10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堅守崗位。

科研人員正在對近地表風沙通量進行觀測

為了獲得第一手長序列實測資料,實現黃河沿岸的環境變遷及對風沙輸移規律的系統研究,團隊長期駐紮在荒蕪人煙的劉拐子沙頭。懷揣着滿腔熱血,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沙漠,夏季40度的烈日里酷暑難耐,冬季零下20度的風沙中寒風刺骨。沙漠深處,汽車無法行進,他們每天扛着儀器步行至少3公里到達測試地點。平日出去工作都背着水、饅頭和榨菜,在呼嘯的風沙中里吃一桶方便麵都是奢侈的享受。

在風沙中吃方便麵的科研工作者

冬季在冰面獲取輸沙樣本的工作人員

他們以天氣預報為參考資料,以風為令,見沙為號,一手緊緊攥着記錄儀,一邊觀測着集沙儀,一動不動地堅守在觀測點上。有時到了夜裡仍然需要堅守在沙窩子里等待着大風的到來。

然而眼前的困難都是暫時的,更為艱難的是科研的進度舉步維艱和多次試驗後沒有令人滿意的成果。在單位的支持、信任與鼓勵下,他們懷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骨,經過野外實踐、走訪調研和查閱文獻,歷時8年的觀測研究,團隊取得了60多萬條第一手基礎資料,初步摸清了黃河烏蘭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風沙流結構、沙丘形態、沙丘運移規律、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況,為科學回答該區域入黃風積沙量提供了紮實的基礎依據。

工作人員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風沙觀測

工作人員坐在農用車上前往觀測地

漫漫求索路繼續向前行

為了能夠在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多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團隊將科研的主戰場擴展到庫布齊沙漠的十大孔兌地區,該地區是典型的風水複合侵蝕區,冬春季風沙活動頻繁,流沙進入孔兌河床溝道,夏秋季每遇強降雨,孔兌洪水挾帶大量泥沙,不僅嚴重淤積黃河內蒙古河段,而且嚴重製約着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威脅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幾年來,團隊不畏艱難,秉持科學態度和執着精神,每年野外工作135天以上。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負責人郭建英反覆強調:“做科研決不能脫離群眾,我們的目標就是為人民服務,群眾遇到的困難就是科學問題的源頭。”就這樣,團隊快速地摸清了十大孔兌區域周邊的自然環境,同時也和當地的農牧民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淳樸的友誼。也正是這樣的樸實與專研,團隊通過試驗研究闡明了黃河支流十大孔兌來沙對幹流水沙條件變化的貢獻,這對於保護黃河、提高防洪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作人員在沙丘上進行風沙流結構觀測

責任扛在肩,讓科普潤物細無聲

科研與科普本就不能分割,多年來,團隊致力於科普工作的開展,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也不斷吸引着廣大青年參與其中,參與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中來。

2021年12月16日,水利部牧區水科所草地水土保持生態技術試驗基地被評選為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第五批“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該基地是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水文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科普示範平台。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是在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的基礎上建設的,是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的、能夠宣傳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開展參與水土保持科普體驗活動的場所,是為公眾提供水土保持科普服務的重要平台,是水土保持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

2022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圍繞“走進科技 你我同行”主題,團隊舉辦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雲研學活動”,團隊專家就“草地野外綜合調查實踐指導”進行了科普講解,圍繞草原植物分類、植被土壤取樣方法、生態水文調查、碳循環觀測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近百餘人參加了研學活動。“雲研學活動”向社會普及了野外試驗技術方法,展示了先進科學裝置,對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水平,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21年10月,經科技部批准,“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水文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提檔升級成為“內蒙古陰山北麓草原生態水文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實現了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平台建設零的突破。

國家站的建立,將有力支撐我國草原區生態水文學科發展,對於加強草原區水源涵養、水文調控、防沙抑塵、生物多樣性保育、水土草畜系統調控乃至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團隊將繼續在治黃研究的路上

滿懷理想,堅定信念

不畏艱辛、砥礪前行

腳踏實地、無私奉獻

用奮鬥的筆鋒

譜寫着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之歌

讓美麗的黃河繼續從草原上蜿蜒流過!

來源:美麗中國 青春行動

各位青青

甘肅省“青年大學習

網上團課2022年第21期

正在學習中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學習

請關注一下吧!

微信訂閱號:

MQGQT

抖音號:

青春民勤

往/期/回/顧

民勤縣西關小學開展“喜迎二十大 共築中國夢”主題櫥窗書畫作品展評活動

民勤縣

東關小學舉行 “ 落實‘ 雙減 ’促成長·隊列隊形展風采 ” 比賽活動

民勤縣南關小學舉行2022年秋季趣味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