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初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我國的科學家以及技術人員都自立自強,靠着自身的不斷努力以及積累,使得我國的航天技術在全球已經排名前列,並且形成獨立的系統。這些領先的科技讓我們很驕傲,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那些背後默默付出的人。
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和嫦娥系列探測器,都是由我國的航天集團進行研發以及控制。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不僅有各種科研所參與其中,還有大量的高校學者都為航天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航天“頂級”工程師王巍離世,終年僅有48歲
當國家的航天計劃穩步推進的時候,相關技術的領域又逐漸推廣到民用領域,所以王威看到國家正在努力推動民用飛行客機的設計,我大膽非常熟悉的C919飛機就是典型的代表。這批原本負責航天技術的工程師,接受國家的號召,又再次轉變領域,為國家的事業嘔心瀝血。
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發布訃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頂級技術工程師王巍因病離世,終年只有48歲。王巍在技術一線崗位上工作多年,擁有着豐富的飛行器製造經驗,他的突然離世,使得我國航天領域又損失一位重量級的工程師,真是天妒英才。
1973年,王巍出生遼寧瀋陽,畢業於沈飛特種技校,然後被國家分配到中航沈飛集團。容積上的技術人員開始做起,王巍跟着前輩不斷學習基礎知識,突破各種技術難關,逐漸開始擔當一面,成為裝配製造技術中心班組長、副主任。
當時我國的戰鬥機以及航天飛行器等,大量的零件或者是相關技術的突破,都是在沈飛的研發部進行。這些重要技術的突破時期,王巍都有參與其中,並日夜奮戰在車間裡面,各種項目都能夠按照原本的計劃有序推進,所以很多項技術都涉及到航天秘密,所以根本沒有辦法對外公布。
2015年,國家提出國產民用客機的建設計劃,所以當時國家從全國各地挑選一批精英到生產基地突破各種技術。當時王巍清從國家的安排,放棄安穩的生活,從自己的家鄉瀋陽來到江蘇鎮江,負責C919大飛機後機身後段及副翼的裝配工作。
國家當時缺乏民用飛行器的設計經驗,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當時C919客機後機身後段有數百種零件、上萬個標準件,為了能夠達到安全的標準,王巍清頂着巨大的壓力,放棄周末和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到全國各地的工廠幫忙解決技術難題。
由於當時任務非常重,而且又要在規定的時間裡面完成技術突破。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工廠24小時輪動生產,日夜進行技術指導和討論的那種艱辛。可能也正是由於國家給予的使命感,才會讓王巍拼盡全力想把工作做好,避免拖國家後腿。
國產飛機已經順利交付,雖然這架飛機和國外的飛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希望,起碼這就是一個良好的起點。當年我國的航天工程也是面臨同樣的情況,如今已經讓世界目相看,所以我們應當相信,經過一代又一代工程師的努力,我們的民用飛機也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科研人員的身體問題,值得重視
回顧王巍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幾乎都是堅持在技術的一線,甚至在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還有可能直接住在工廠裡面,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我們很難想象,一位48歲的中年人,長期熬夜或者是加班加點工作,身體會變成怎麼樣。
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我們的工程師都難以承受,所以身體很容易被壓垮。我們今天的技術確實要追趕發達國家,但是我們也應當理解這些科研人員的壓力,特別是那些年紀較大的工程師,更是要重視身體方面的問題,以免在損失高端人才。
希望國家重視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廢寢忘食是科研人員的家常便飯,但是同時又是拔苗助長的非科學的行為。為了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發展,國家對科研人員也應該進行科學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