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10時34分,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成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德群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的30多年裡,李德群院士專註科研不停歇的創新精神,引領着我國數字化智能化成形技術的發展;他不遺餘力托舉晚輩的高尚師德,詮釋着材料報國、重德育才的師者之心。
他說:“科研工作者,在困難面前決不能退縮。要想把困難踩在腳下,既要有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精神,還要有揚長補短,以勤補拙的韌勁。”
他說:“要成為一名稱職的大學教師,只會做科研是遠遠不夠的。教書育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師德、才識和汗水缺一不可。”
他文筆極佳,曾用深情的筆觸懷念中學與大學時代的兩位恩師。在2021年發表的名為《懷念導師肖景容教授》文中,他寫道:“敬愛的肖老師,如有來生,我還要再做一次您的學生!”
如今,他追隨恩師而去,留給後人無限緬懷。
求學之路——從喻家山到康奈爾
“進入華工,我才有可能重新拿起課本。”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時年33歲、下放到縣城當了十年技術員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李德群,來到位於喻家山下的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參加研究生複試。面試結束前,李德群試探着詢問錄取的可能性,操着一口濃重湖南口音的肖景容教授巧妙地送給他一顆定心丸:“研究生的課程很多,學習會很緊張的,你回去後抓緊時間多學點外語和數學吧。”複試組長笑着問李德群:“肖教授的話,你聽懂了嗎?”“懂了!”李德群肯定地說。
考取華中大研究生,師從肖景容,“大齡學生”李德群為了將荒廢十餘年的學習時間奪回來,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惡補英語、重溫俄語、鑽研數學……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在飄搖的輪渡上,李德群總能在某個角落旁若無人地看書,彷彿周遭嘈雜都與他無關——這時他才意識到,在校園裡遇到的邊走路邊讀外語,甚至邊演算數學題的“書獃子”並不呆,“或者說,自以為不呆的我,也是這麼一個‘書獃子’”。
圖為李德群在南二學生宿舍學習(1979年)
李德群頂住繁重的課業壓力,克服同時學習英俄兩門外語的困難,完成了肖景容交給他的24萬字俄文專著翻譯工作,為國內開展鍛壓模具設計最優化和自動化研究從無到有提供了依據。得益於翻譯中受到的啟發,他梳理出開展模具CAD研究的思路。他對肖景容說:“不要為我留後路,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碩士階段,李德群在國內首次實現模鍛工藝過程自動化和最優化的研究和驗證,填補國內空白,從此踏上材料成形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科研快車道。
圖為李德群主持研發的模具CAD/CAM技術通過成果鑒定(1984年)
為了適應國內注塑成形迅速發展的需要,1986年,41歲的李德群在肖景容的引薦下,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學,全身心投入注塑成形過程模擬技術的研究。不久後,他幫助一位韓國訪問學者解決了已經困擾課題組兩年的問題,實現三維圖形的動態顯示,完成FORTRAN環境下基本圖形庫的開發,編寫了有限元網格圖形交互生成程序。隨着一個又一個新任務的攻克,李德群獲得課題組師生的讚賞與信任。課題組負責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王國金(K.K.Wang)教授對我國駐紐約領事館時任總領事湯興伯說:“李先生是我邀請來美國的,到這兒時間不長,但貢獻很大,他是我見到的從大陸來我校訪學的最優秀學者。”
圖為李德群在康奈爾大學協助指導學生用圖形軟件設計產品(1987年)
李德群踐行着終身學習的信條,他說:“我所理解的努力學習包括四個方面:專心、刻苦、主動、健康。”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曾是材料學院乒乓球主力隊員;退休後,依然保持着閱讀和寫作的習慣,不讓自己停止思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寄語新生,不要懼怕學習科研中的失敗和失利。
注塑成形——從跟跑到領跑
1987年,李德群為美國AC-Tech公司開發出商品化二維冷卻系統分析軟件後,收到了留美工作的橄欖枝,其薪酬相比國內當時的月工資而言,是一筆天文數字。他婉拒了美方的工作邀請,毅然選擇歸國回到華中大,響應肖景容“在學校建立一支從事注塑成形技術研究的高水平學術隊伍”的號召,抱着“通過拼搏可以縮短差距,甚至超越國際一流水平”的堅強信念,加入到“七五”國家攻關項目“彩電模具國產化”項目中,主持了注塑模具CAD/CAE/CAM的研發工作,並參與籌建塑性成形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在國內開創數字化注塑成形研究。
彼時,國內的注塑成形技術尚不過關,生產過程不僅費料,產品次品率也很高,大量的成形模具依賴進口。李德群意識到,要想徹底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只有一個選擇:“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 明確了目標,李德群率領學校注塑成形課題組着手攻關,“我們必須研發出屬於中國自己的注塑成形模擬軟件”。上世紀90年代初,課題組自主研發出華塑CAE,在我國模具的國產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李德群建立國內首個注塑模擬研究團隊(1987年)
本世紀初,李德群主持整合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注塑、鑄造、衝壓、焊接等方面的成果,提煉成形模擬共性技術,創建共享技術平台,有力推進了我校材料成形系列模擬軟件的商品化和廣泛應用,成為我國成形模擬領域的知名品牌。近10年來,李德群積極推動材料成形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材料成形智能裝備。為了擺脫傳統塑料製品生產過程對人工的依賴,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他帶領團隊開發出的智能型注塑機,引領了注塑成形裝備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在30餘年的科研生涯中,李德群3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圖為李德群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因材施教——從科技報國到立德樹人
秉承師者本心,30多年來,李德群主持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國家精品課程,出版教材專著21部,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指導研究生106名,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材料成形領域的棟樑之材。
他是嚴師。李德群有一名校外博士研究生課題進展滯後,就把該生帶到學校,直接安排在自己的辦公桌旁,跟自己一起學習。在這樣的督促下,該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不到十年就成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他更是良師。李德群發現學生周華民在數學建模和算法研究方面極具天賦,便特意重點培養,並把困擾國內外注塑成形模擬軟件發展和推廣的瓶頸問題交給他解決。“他肯鑽研、能吃苦,思路清晰、目光敏銳,最難的課題可以交給他。”李德群對周華民充滿了信任與欣賞。
圖為2004年李德群與博士生周華民在香港訪問
要想攻克這一難題,就要綜合運用流體力學、熱力學和計算機圖形學知識,對於這一學科交叉難度極高的博士論文選題,周華民也曾覺得為難,全世界專家學者尚未攻下的難關,自己能拿下么?但李德群鼓勵他,“要用好的方向、難的問題,佔領學術研究制高點”。在李德群的指導下,周華民一遍遍地進行假設和推演,一個個難題尋求解決思路,最終成功建立了新的數學模型和算法,攻下這一世界級難關。表面模型,一項被國際同行評價為“注塑成形模擬歷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的標誌性成果由此誕生,它也被譽為該領域使用最廣、效果最好的分析模型。周華民也成長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30多年來,李德群身體力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過去交通不便,很多學生春節不能回家,李德群就邀請他們來家裡過年,關心學業,細心問候生活。守時、躬親、和藹,是許多接觸過李德群的人對他的一致印象,但凡有約見,他總是比其他人更早到達,敞開門,起身迎接來訪者。
圖為李德群給本科生上課
這種師生溝通上的“零距離”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李德群也面臨過出勤率不到一半的尷尬境況,於是他懇請每一位到場同學給缺席的同學傳達自己的要求,希望大家都來上專業課,“給李老師一個鼓勵”。同時,他嘗試改變教學風格和教學內容,探索從敘述性轉變為啟發性的講授方法,用增加交流和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習興趣,學生的出勤率直線上升。李德群的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中深受歡迎,也成為材料學院老師們的教學範本。他多次囑咐年輕教師,教書育人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傳授知識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比獲取知識的能力更重要,“要想做到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就千萬不能‘茶壺裡煮餃子——肚子里有貨倒不出來’,而是要掌握好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們喜歡學、聽得懂、記得住。”
甘為人梯——從領路人到鋪路石
對學生們來說,李德群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對年輕教師而言,李德群是率領大家攻堅克難的主心骨,是永遠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一座山。2022年初,由李德群領銜的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圖為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
“我們團隊里年輕教授可不少,李院士會用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去扶持年輕人的成長。”材料學院吳豐順教授說,李德群的“傳幫帶”精神是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最大的特點。
“我深受李院士指導,如果沒有他的關心和支持,就不會有這項成果誕生。”以焊接模擬方向見長的龐盛永教授坦言,李德群就是推動他在科研之路上堅定前行的力量。目前他和課題組已經研製出真正可以在航天航空事業中實用化、工程化的軟件,但起初這項研究因為難度高、冷門、不易堅持,所以不被看好。李德群鼓勵龐盛永和課題組老師:“這件事很重要,要做,必須做,要做好!這正是航天事業需要的。”他還將自己的博士招生名額給到課題組,為研究輸送新生力量。研究成果產出後,李德群又發揮自己的學術聲譽,極力向學界、工業界推薦,“我們的技術是可靠的”。
同樣受到李德群幫助的,還有從事衝壓成形過程仿真的柳玉起教授。“我們和李院士的合作非常多,這個組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確少不了李院士的幫助、關心。”2002年底,柳玉起隻身來到實驗室,正需要多方幫助,“我感覺到李院士是個很慈祥的人,沒有架子,樂於助人,我們都做成形仿真,他們做注塑,我們做板料,經常一起交流合作,申報課題……”團隊中從事增材成形製造的閆春澤教授在一次申報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時,有很多技術問題想不通,想給李德群打電話詢問,但考慮到老人家年齡大了,擔心打擾。李德群知道後,直接把老師們接到家裡討論問題,“李院士是真心真意幫助我們,不管是科研還是生活。”
李德群總是這樣,把年輕人的成長看得更重,卻把自己的榮譽得失看得很淡。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國外收集整理的全部技術資料提供給青年教師使用,并力薦中青年教師承擔教材編著任務。他主推年輕人承擔“八五”和“十五”國家攻關課題第一負責人的位置,讓年輕人名列省部級獎項榜首。
圖為新老結合、團結互助、勇攀高峰的創新團隊
李德群不僅對年輕教師的科研給予支撐,對他們的成師之路也盡心儘力。在周華民當教師的第一年,李德群並沒有讓他授課,而是安排他繼續和學生一起完整聽了一年多的《材料加工工程》課程,這也在後來成為該團隊教師“以老帶新”的師承慣例。
團隊中的張雲教授從大三時的大學生創新項目開始便師從李德群,“李老師教導很細緻,一直在教學一線親力親為,他的言傳身教會一直傳遞下去。”
“我一直從事材料成形領域工作,歷經從國外學習到自主創新,目睹了幾十年前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欣喜地看到諸多技術從受制於人到全球引領,並以我們行業取得的快速進步自豪。行業的整體進步,以及我個人取得的些許成績,與黨領導的和平環境、科技興國政策息息相關。我們還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國家科技方興未艾,我也期待更多的青年才俊共同建設國家。”這是李德群2021年11月獲得首屆“湖北省傑出人才獎”後的感言。
此刻,喻家山已不會再出現李德群院士熟悉的身影。但他的同事們、學生們,依舊在這片校園裡、在材料科學的世界中、在廣闊的天地間,為了他們和李德群院士共同的志向,前進。
李德群院士千古!
來源:武漢科技報
編輯:趙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