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旬,河南汝州中央公園內發現了一條鱷雀鱔。當地為了抓捕它,不惜耗時一個月抽光人工湖湖水,終於在8月26日展開了正式抓捕。當天多家媒體的直播,甚至吸引到了幾百上千萬人的觀看。最終一公一母兩條鱷雀鱔被捕,讓大家看到了這種入侵物種的廬山真面目。
但是對此,不少網友提出了一個疑問,只是為了抓住兩條鱷雀鱔就抽干湖水,上千萬人圍觀,這麼做是否矯枉過正了?
鱷雀鱔真的那麼可怕嗎?
鱷雀鱔真的有這麼可怕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鱷雀鱔很可怕?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鱷雀鱔作為食肉性動物,長相和鱷魚過於相似,且具有攻擊性,對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鱷雀鱔嘴部尖長,嘴裡長滿了銳齒,而且進食量大,其每天的進食量相當於自身體重的5%,只要是鱷雀鱔出現的地方,本土魚類都會遭到滅絕性的捕食。同時,鱷雀鱔的生長速度極快,家養的鱷雀鱔用不了太久就可以長到一米,許多家庭也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飼養,只能選擇“放生”,導致鱷雀鱔外流。
鱷雀鱔為何一夜之間成為了被人“群起而攻”的對象?
鱷雀鱔必須要被消滅,是因為它的捕食能力強,攻擊性也強,再加上有着堅硬的外表,自帶“護身甲”的鱷雀鱔,在野外少有天敵,如果不及時處理,那麼將會對自然水域的生態系統造成惡劣影響。
“水中殺手”或許並不可怕
鱷雀鱔的危險性,讓它迅速成為了人人喊打的“水中刺客”。那鱷雀鱔會成為最具危害性的外侵物種嗎?雖然鱷雀鱔危險,但我認為它所能帶來的危害,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大。
一方面來說,同為入侵物種的“食人魚”甚至可以致人死亡;而鱷雀鱔並不是鱷魚,它們牙齒咬合力不強,對人類構不成太大的威脅,並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樣會吃人傷人,畢竟鱷魚也只有達到4米之後才會吃人。
別看鱷雀鱔滿口尖牙,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咬合力,在進食過程中牙齒根本不會發揮作用,鱷雀鱔都是靠直接吞食,鱷雀鱔最大只能吞食自身體長一半的食物,加上它體型是細長的流線型,別說吞下一個人,可能連它的嘴巴都進不去。
而上世紀80年代就入侵了我國的紅腹鋸鮭脂鯉,還因“連續襲擊人類,導致四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的事件在國外備受關注,這種魚還有個綽號叫“食人魚”。別看“食人魚”身長只有20—30厘米,但其兇猛程度可不像一般小型魚類能有的,“食人魚”的牙齒尖銳異常,下顎還有超強的咬合力,不但可以咬碎魚骨,甚至連直徑一毫米的鋼製魚鉤都能一口咬斷。
要說捕食方法,“食人魚”反而和鱷魚更為相似,一旦咬上獵物,它就會用鋒利的牙齒緊緊扣住,然後開始旋轉身體,將對方的肉撕扯下來。通常它們都是以群體的方式出現,如果有人侵犯了水域,就會蜂擁而上進行攻擊,先讓人溺水而亡,再對屍體進行啃食。
按現實情況來說,鱷雀鱔和“食人魚”都可能會攻擊人類,但一般都是在領土或自身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會發起主動進攻。鱷雀鱔並不會吃人,而後者對人類造成的致命傷害,要遠遠大於鱷雀鱔。
另一方面來說,鱷雀鱔繁殖受限,甚至不敵外侵“草魚”。
儘管鱷雀鱔生存能力強,但能不能在我國生存還是未知的,更別說繁殖了。
鱷雀鱔對繁殖環境要求也很高鱷雀鱔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8月,需要等到自然水域中水溫上升至20—28℃,且水位上漲到能夠沒過周圍陸地植物時,鱷雀鱔才會進入淺灘進行繁殖,在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鱷雀鱔也會延遲繁殖。
麥鯪魚被視為入侵我國最成功的魚類,因為它和本土許多魚類長相都極其相似,甚至經常被誤認為是草魚。麥鯪魚生長速度很快,在自然水域中,最大個體可達八斤重,而一條一公斤中的雌性麥鯪魚,一次就可產卵10—15萬枚!在繁殖環境方面,麥鯪魚也從不受限,無論是水庫、池塘、還是江河,甚至在水流湍急的環境中也能繁殖。
據了解,一條雄性鱷雀鱔需要六年才會性成熟,雌性則需要長達11年的時間才會成年,而且鱷雀鱔作為一種熱帶魚,在我過許多低溫地區的冬天是難以生存的,在一些溫度較高的地區,鱷雀鱔會進入半休眠的狀態,是否可以安全越冬,也是無法確定的。
目前在自然水域中發現的鱷雀鱔並不多,都是以個體出現,已經被發現且抓到的鱷雀鱔,都還未成年,暫時沒有產卵在外的可能性。
最後,鱷雀鱔已經無法像巴西龜、清道夫等魚類,在本土水域“安全定居”了。
自然界中,有不少外來入侵物種,已經成功“定居”在了中國國土,比如巴西龜、太陽魚、清道夫等。以巴西龜為例,無論繁殖力還是環境適應能力都極強,它的出現大肆侵佔了我國本土生物棲息地,甚至導致本土龜鱉類幾近滅絕,其大規模的蔓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而且,巴西龜還是移動的“細菌傳播器”,其體內攜帶的沙門氏菌病毒,一旦傳染給人體,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現在,就算人們想要徹底消滅巴西龜,也是較為困難的。
巴西龜動作敏捷,再加上有龜殼的保護,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還因為其數量多、分布廣、環境適應能力強等問題,想要人為消滅也是極其困難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無法意識到巴西龜所帶來的危害,佔著價格便宜的優勢,巴西龜還是許多人放生的對象,這也導致它在眾多水域都極其泛濫。
鱷雀鱔早在1990年,就已經作為觀賞魚引入我國,但僅在近期才有新聞爆出鱷雀鱔外流的情況。
目前,國內自然水域中的鱷雀鱔都是人為放生的,再加上鱷雀鱔體積大,有浮出水面曬太陽的喜好,也更容易讓人發現它的存在。隨着鱷雀鱔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起了這個外來入侵生物,甚至成為了一次“禁止隨意放生”的大型科普活動。雖然許多地方還在售賣,但鱷雀鱔的危險性已經人盡皆知,極大減少了鱷雀鱔被人再次放生的可能性。不少專家甚至已提議,將鱷雀鱔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未來鱷雀鱔能否在本土環境生存繼續生存,還是一個巨大問題。
雖然鱷雀鱔的危害性不是最強的,但他的危險性依然存在,鱷雀鱔給生態系統帶來的滅頂之災不容小視,儘管目前鱷雀鱔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及時的控制,但還是希望通過鱷雀鱔事件,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到物種外侵和隨意“放生”所帶來的危害。
在此,也要提醒各位,儘管鱷雀鱔不會吃人,但也是存在危險性的,所以在看到有鱷雀鱔出沒的地方一定要遠離,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進行抓捕,不要以身試險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去捕捉,畢竟在鱷雀鱔抓捕過程中,連工作人員都遭到了猛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