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科學地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你需要科學思考,你需要科學地看待問題。似乎加「科學」這兩個字,表達就上了層次,對對方的要求也高了許多。那究竟如何做才能算科學思考呢?


先來看一下科學的定義: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

看到這段文字,你我都感覺很抽象。有沒有比較通俗的理解呢?是有的。通常大家說的科學思考,科學方法,大多都是指用科學的方式。什麼是科學的方式呢?今天聊最主要的兩種:歸納演繹

演繹和歸納(圖片來源網絡)

所謂歸納法,是由個別的經驗歸納出普遍的原則,是從個別到普遍的方式。

舉個例子,銳角三角形內角和180,直角三角形內角和180度,就可以推理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當然要證明三角形內角和180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那從歸納法上說,完全可以這樣推理。


為啥這是科學的方式呢?歸納法理論上需要群舉所有的個體。一旦所有個體真的都被群舉,得出來的特徵,就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所有個體都被群舉大多數情況是不可能的,這個在數學和邏輯中有專門的歸納推理法。


那在我們的生活中呢?我們如何用歸納的思想,如何從個體或單一的事情提煉出規律,把個別經驗總結為普遍的原則呢?也許你一直在用,比如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就是歸納的結論,只是這裡的方式是不完全歸納。

有這樣一則逸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很適合舉這個例子。據說黑格爾的學生問黑格爾,什麼是人?黑格爾說「兩腿無毛的動物」。黑格爾的結論是歸納來的,而他的學生剛好給一個反例(一天學生給他一隻兩腿無毛的雞)。黑格爾也是用歸納,但沒有用到完全歸納。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歸納也肯定無法完全歸納,但我們可以用實際場景驗證歸納。比如說周一早上會堵車,我們總結出規律每逢周一早出門15分鐘,如果15分鐘不夠,那就20分鐘。我們在不斷歸納和修正中,就可以得出我們的最優解。好多事情也是,做一次有一個記錄,兩次、三次有個總結,第四次就能按照其中的規律做事情了。

工作中,我們可能經常勸說要總結、總結。總結的意義還在呢?我們把總結的結果歸納了,形成規律或者原則,這樣的總結才能發揮價值。


演繹法和歸納法正好相反,它是從一般原則推論出特定結果。這種需要有一個大的前提,要得出正確的結果,就要保證這個大前提是正確的。比如說知道燃氣灶點火是用的電池,那燃氣灶不能打火了,我們就可以推論出電池沒有電了。

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做到了解事物的結構,了解事物背後普遍規律。我們對事情的結構和普遍規律瞭然於胸,出了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就可以用演繹法推出方案。比如說任務物體連接處都容易出問題,這是普遍規律。如果哪天某一購物網站在大流量下不能支付了,大概率是鏈接支付通道出問題。


當然這裡舉得例子只是演繹的一種方式,但只要我們有這種思想,就可以用這種思想解決好多工作生活中的問題。

演繹推理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關係推理等形式。(如果感興趣,可以詳細學習)

歸納和演繹很好用,但我們生活是複雜的,要解決常識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不但要通過自己的觀察,還有已經掌握的事物規律,還需要不斷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

如何交替用呢?我們需要找好對象,從問題出發。

第一、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比如說燃氣灶不能點火了。

第二、導致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沒有燃氣了

2)電池壞

3)燃氣管出問題了

等等

第三、按照剛才假設的原因,挨個去想可以用什麼實驗來驗證。

有沒有燃氣可以看燃氣表

燃氣管出問題了,看能不能通氣,以及放開閥門有沒有氣流等。

第四、根據自己目前掌握的事物規律,來預測實驗的結果。

按照第三步想到實驗,逐步驗證,驗證後一定會有結果。也許第三步的假設全部是錯的,那就繼續假設。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第五、觀察實驗的結果,看看哪個符合你的預測。

也許有一項是符合的,也許一項都不符合。這個能力需要逐漸培養。


第六、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如果前五步都很好地完成了。到這裡就有結果了。這個結論可以解決為什麼燃氣灶點不了火。下一次燃氣灶出問題,我們就可以用結論來驗證了。

通過這六步,可以讓我們準確的思考,只有準確的思考才能觸及到事情的真相。

如何才能科學地思考呢?用好歸納和演繹,我們要熟練地應用,更應該交替融合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