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一場。發布會上,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郝京誠用生動的案例展現了膠體與界面化學如何“頂天立地”:既能解決眼鏡起霧的生活煩惱,又能推動化工大省的產業升級。他用自己紮根一線、矢志創新的實踐,詮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刻內涵。
從眼鏡防起霧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眼鏡起霧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親朋火鍋聚餐和冬季等環境下,佩戴眼鏡的每個人都有過鏡片上布滿霧氣的困擾,極大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而這就涉及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成果的應用。
現場,郝京誠給記者們上了一堂科普課。“原理上講這是一個界面化學的問題,是氣態水遇到冷的鏡片凝結成細小水珠的物理現象,也就是霧化。”他介紹,如果採用具有親水特性的分子基團或顆粒材料塗抹鏡片表面,改變鏡片表面對水等液體的潤濕特性,就不會產生眼鏡的霧化。
山東是化工大省,膠體與界面化學作為化學領域最具實際應用的分支,其理論與技術的革新,對我省化工產業的結構轉換和綠色化,特別是化工轉型將產生重要影響。郝京誠說,我省高端塗層材料製備技術在國內外處於領先位置,隨着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堅守的動力是熱愛
回憶自己從教近40年的科學研究,郝京誠表示,他堅守的動力就是對科學研究和教學的熱愛和興趣。
“實際上,我從本科論文就奠定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在論文階段很好奇為什麼極少量表面活性劑加入可以極大降低水的表面張力?硬幣為什麼能漂浮在水面上,且把硬幣在頭皮上摩擦幾下更容易使硬幣漂浮水面上不下沉?這些日常問題驅動了我對膠體與界面科學的研究興趣,希望深入研究獲得更加厚重的理論知識。”郝京誠回憶。
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責任感成為堅守科學研究的驅動力。在20餘年的科學研究中,郝京誠培養了10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畢業生,50餘人獲聘正高職稱,成為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骨幹,這是他的最大收穫。“沒有比這更能讓我感到最大的成就,這種成就促使我不斷向前、不斷努力。”郝京誠說,“每年年三十和初一我都在辦公室和實驗室度過,正是對創新知識的探索和對年輕人才培育的責任,激勵我充滿激情去工作。”
“年輕人要關注國家需求,努力付出、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獲得解決關鍵問題的創新方法,把自己的聰慧發揮到最大程度。”他寄語年輕科技工作者,科學沒有捷徑可走,堅守與踏實求證是成功的唯一路徑。
“有為青年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郝京誠的話擲地有聲。
記者:曹茜 見習編輯:樊雨晴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