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顛覆認知!每天14小時不吃飯成“護肝密碼”?年輕人沸騰了

2025年05月20日17:10:19 科學 8685



在傳統認知里,“餓肚子”常和營養不良掛鈎,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類深受減肥人群喜愛的間斷禁食方式——限時進食(time-restrictedfeeding,trf)

,正成為學界研究熱門。2024年,jama子刊公布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8小時trf可以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血糖和減肥,以及降低糖化血紅蛋白a1c水平。更令人激動的是,近期,來自北京大學的中國科學家還發現,限時進食(trf)在肝臟健康領域亦能立奇功。

北大研究顛覆認知!每天14小時不吃飯成“護肝密碼”?年輕人沸騰了 - 天天要聞

這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細胞·代謝》論文顯示該研究由北京大學主導。研究人員招募了19名脂肪肝患者,執行每天僅在早7點到晚5點進食的10小時限時飲食法(trf),作者分別收集了志願者trf前後的糞便、血漿樣本。4周後的結果數據堪稱“肝臟逆襲指南”:

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這些反映肝損傷的“紅燈”數值,在trf組平均降幅達25%,部分患者從“超標危險值”回歸正常區間。就像給過度運轉的肝臟按下“暫停鍵”,肝細胞終於有時間修復損傷。原本"油膩"的肝臟,像被抽走了多餘脂肪,變得輕盈健康。

禁食帶來的益處在小鼠實驗中揭開了謎底:當實驗鼠被強制“每天限時吃飯”後,腸道內一種名為瘤胃球菌(r.torques)的菌群數量激增。這種細菌能分泌一種特殊代謝物hmp,直接抑制肝臟中的“炎症觸發器”hif-2α蛋白。

“就像給肝臟裝了滅火器,hmp能阻斷脂肪堆積和炎症反應,甚至讓硬化風險降低50%。”論文第一作者用外賣軟件打比方:“限時進食相當於給腸道菌群‘定時投喂’,讓好細菌佔領高地。”

北大研究顛覆認知!每天14小時不吃飯成“護肝密碼”?年輕人沸騰了 - 天天要聞

這項發現瞬間點燃社媒熱議。有網友調侃:“難怪古人說‘過午不食’,原來老祖宗早懂科學!”但更多人關心現實難題:打工人加班熬夜成常態,如何堅持每天14小時不吃飯?這個問題,恰讓國產護肝科技“倍清肝”意外走紅。

據電商平台數據,上述“倍清肝”618首輪期間預售達到了5000單,復購比例達65%,用戶評價“熬夜後臉色不蠟黃”“肝臟受損從中度變輕度”。其核心成分擔子菌提取物+二氫楊梅素,經仁濟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等多家高等學府驗證可激活肝臟解毒酶,抑制纖維化。一位程序員分享:“應酬前吞兩粒,第二天體檢甘油三酯真降了!”

而倍清肝中的另一核心成分二氫楊梅素,則被證實能直接阻斷肝纖維化進程。“就像給限時進食療法加了‘外掛’。”研發團隊負責人解釋:“當飲食控制難以嚴格執行時,這些成分可以多通路修復肝細胞。”

北大研究顛覆認知!每天14小時不吃飯成“護肝密碼”?年輕人沸騰了 - 天天要聞

市場數據印證了趨勢:京東平台數據顯示,上述護肝科技618首輪預售中七成訂單來自一二線城市,35歲+買家佔比達67%。“項目組熬夜趕工時,吞兩粒比喝護肝茶方便。”來自上海的10年廣告從業者王經理表示。對於部分極度關心短期改變的用戶,研發團隊則強調:“還是需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因為護肝沒有‘速效葯’。

 

當然,面對五花八門的護肝法,結合研究與臨床經驗,專家也給出實用建議。

適合嘗試trf的人群:代謝綜合征前期(血糖、血脂輕微異常)、輕中度脂肪肝患者,且能接受規律飲食的人。執行時需注意:

l  進食窗口固定(如早9點-晚5點),避免暴飲暴食

l  保證蛋白質攝入(雞蛋、瘦肉),防止肌肉流失

l  禁睡前2小時進食,給肝臟充足修復時間

北大研究顛覆認知!每天14小時不吃飯成“護肝密碼”?年輕人沸騰了 - 天天要聞

適合選擇倍清肝的場景:

✓無法堅持規律禁食的上班族(如頻繁加班、早餐不定時)

✓需輔助調理的脂肪肝患者(配合運動+飲食控制)

✓飲酒前後“救急”(核心成分akk001可減輕酒精對肝臟的突擊損傷)

同時警惕兩大誤區:

❌禁食≠絕食,每天必須保證1500-2000大卡攝入,避免過度飢餓導致代謝紊亂

❌護肝產品≠特效藥,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必須優先接受規範治療,科技僅作輔助

最好的護肝葯,其實是改變‘爆肝’的生活方式,要知道肝臟健康,三分靠“補”,七分靠“養”。限時進食法雖好,但規律作息、減少熬夜才是根本,正如一位網友感慨:“護肝片救不了長期作死,科學養生才是王道。”

資料來源:學術經緯、時光派健康抗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中國軍網記者 劉桂萍在某科研設施制安現場,一個清瘦的身影在科研一線忙碌穿梭。冬天,廠房如冰窖般寒冷異常;夏天,空間里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檢查一圈下來衣衫盡濕。從百噸部件再到細小焊縫
43度地表70度以上,為何今年熱得這麼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極端高溫 - 天天要聞

43度地表70度以上,為何今年熱得這麼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極端高溫

一、北方極端熱浪再擴展,局部氣溫衝上43度5月20日,北方多地繼續被強烈高溫籠罩,高溫範圍在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進一步擴大,熱浪甚至延伸到渤海南岸以及京津冀中南部地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當日下午14時,河南林州氣溫已經飆升至41.6℃,繼續穩居全國高溫榜首位。而在河北、山東、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最高氣溫也普遍...
HER2 ADC競爭格局悄然重塑 - 天天要聞

HER2 ADC競爭格局悄然重塑

創新葯的“內卷”,已有目共睹,即便是有着較高准入門檻的抗體偶聯藥物(ADC)賽道同樣如此,其中HER2靶點因在多瘤種中高表達且與腫瘤的預後緊密相關,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內靶點布局中位居首位,競爭最為激烈。
珍稀“雪山精靈”首現蜂桶寨 生態家園再添靈動畫卷 - 天天要聞

珍稀“雪山精靈”首現蜂桶寨 生態家園再添靈動畫卷

【來源:寶興縣融媒體中心】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蜂桶寨片區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在園草坡區域拍攝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馬雞的活動畫面。這一發現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添新證。視頻中,這隻白馬雞身姿優雅。雪白的羽毛在陽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澤
物理學領域的三大祖師爺,你認為是哪三位? - 天天要聞

物理學領域的三大祖師爺,你認為是哪三位?

物理學領域的三大祖師爺,是哪三位?在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漫長曆程中,有三位科學巨人的貢獻如同三座巍峨的高峰,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框架。阿基米德、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薩克·牛頓,這三位跨越兩千年的思想者,分別以其革命性的科學觀念和開創性的理論成
恐龍滅絕VS地震逃生:一堂精彩的跨物種防災課 - 天天要聞

恐龍滅絕VS地震逃生:一堂精彩的跨物種防災課

大象新聞記者 徐超 通訊員 姜金柯 於雅晴/文圖當史前霸主遇上現代防災黑科技,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近日,中原區瀾景小學明慧廳內上演了一場穿越億年的“生存對話”——學生們跟着霸王龍的足跡,揭開地球災難的密碼,更在恐龍的“注視”下演練地震逃生
北斗挑戰美國GPS全球地位?中方:中國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 - 天天要聞

北斗挑戰美國GPS全球地位?中方:中國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

來源:中國新聞網、北京日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5月20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5月18日,《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在北京發布,其中提及近年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特別是北斗系統發展迅速。此前有國外媒體評論稱,北斗系統正挑戰美國GPS系統的全球地位。發言人有何評論?毛寧:北斗系...
鐵路“蜘蛛人”遍織山體防護網 - 天天要聞

鐵路“蜘蛛人”遍織山體防護網

通訊員 王光輝 黃貴彬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火紅的太陽直射大地,鐵路“蜘蛛人”走進關山腳下,在山體上鋪設和修護主動防護網,避免碎石、浮石跌落在鐵軌上……進入5月中下旬,隨着北方洪澇災害風險增高,包蘭、蘭新、蘭青鐵路沿線也進入新的防汛防洪期。蘭州鐵路局蘭州西工務段聚焦防洪新要求新變化,修訂完善防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