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2025年04月04日14:24:05 科學 1281
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 天天要聞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 天天要聞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今天傳來消息,該院院長虞先濬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長海醫院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歷時五年研究,成功繪製全球首張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多組學全景圖譜,並根據圖譜突破性提出這種“沉默腫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預後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療新策略,為臨床精準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國際頂級腫瘤學期刊《癌症細胞》(Cancer Cell)同日發表該項重要研究成果,影響因子為48.8分。

神經內分泌腫瘤起源於神經內分泌細胞,這種細胞遍布人體各處,胃、腸、胰腺等消化系統最常見,在我國患者中發生在胰腺部位的最多。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是發生在胰腺的第二大常見腫瘤,約90%為無功能性。這類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早期沒有癥狀,因而也被稱作“沉默的腫瘤”。其中約半數患者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特別是肝轉移,且接受根治手術後不少患者容易複發,在臨床上缺乏有效預測預後的分子標誌物,綜合治療療效有待提高。

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複雜性如同一部加密的“天書”,其高度異質性和治療困境長期困擾醫學界。現有藥物治療方案多數僅能改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對總體生存期的改善有限。

虞先濬教授團隊聯合多中心研究團隊,整合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磷酸化修飾組四種組學數據,繪製了全球首個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蛋白基因組學全景分子圖譜。團隊通過對108例中國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患者開展全外顯子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及磷酸化修飾組的多維度整合分析,繪製出全景分子圖譜,揭示了MEN1、ATRX、DAXX基因突變通過干擾染色質結構穩定性和激活mTOR通路驅動腫瘤惡性演進的機制。

研究團隊還通過MEN1基因條件性敲除小鼠模型,驗證了MEN1缺失觸發代謝重編程和增殖信號交叉激活的惡性循環,從而導致染色體分離至關重要的CENPV蛋白下調,填補了該領域機制研究的空白。另外,CDK5、WASL等基因的拷貝數擴增被發現為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生長的驅動因素,有望成為靶向治療的潛在“靶標”。

研究團隊發現:在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患者的臨床診療中,傳統腫瘤分期及病理分級難以滿足個體化治療的需求。為解決這一臨床困境,研究團隊基於海量蛋白質組數據,利用前期研發的ReProMSig 平台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篩選出GNAO1、INA、VCAN三個蛋白質,構建了預後標誌物特徵譜和預後模型,為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預後判斷提供了重要工具。

據介紹,該模型在包含345例患者的四組獨立隊列中均展現出優良的預測效能和區分效果:高危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51.4%,而低危組則高達97.8%。更具臨床意義的是,研究團隊還證實分泌蛋白VCAN在患者血漿中的濃度與腫瘤進展顯著相關,這一發現有望推動診療模式從“有創組織活檢”向“無創血液檢測”跨越。

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蛋白質組學特徵聚類分析,將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患者劃分為四種分子亞型,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按圖索驥”的精準路線。其中C1亞型的腫瘤以免疫抑制微環境和EMT通路激活為特徵,患者預後最差,急需探索免疫聯合療法;C2 亞型表現出異常活躍的氧化磷酸化活性; C3亞型由MYC 異常激活和失控的細胞周期信號主導;C4 亞型則在VHL突變驅動下形成獨特的缺氧生態。

後續的藥物研究證實了“四分型”的準確性。基於各亞型特異激活的蛋白激酶和表達/活性上調蛋白,團隊利用患者來源類器官(PDO)開展了藥物篩選並利用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PDX)進行驗證,證實CDK5抑製劑可抑制四種分子亞型的腫瘤生長;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如心血管疾病經典藥物鹽酸胺碘酮)與 CDK5 抑製劑兩葯聯用在C2 亞型中表現出更好的抑瘤效果;目前臨床運用的mTOR 抑製劑可較好抑制C4 亞型腫瘤。這些證據顯示,基於“四分型”的“分型而治”策略,為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大規模對胰腺神經內分泌瘤臨床隊列開展的多組學綜合分析,研究成果為無功能性的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病機制解析、預後預測、分子分型及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有望推動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虞先濬教授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和技術創新,從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手術方式選擇、淋巴結清掃範圍以及複發轉移預測三方面入手,形成了完善的胰腺神經內分泌瘤個體化治療新策略,實現了術前精準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術中腫瘤微創精準切除,規範淋巴結清掃範圍,最大程度保留胰腺功能,術後甄別高危複發轉移人群,進行個體化隨訪治療。系列研究成果獲得了首屆“上海市級醫院臨床創新獎”等多項榮譽。

原標題:《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來源:作者:通訊員 吉順榮 王廣兆 解放日報 顧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類與鳥類的戰爭 - 天天要聞

人類與鳥類的戰爭

澳大利亞國徽上是兩隻動物,左邊那個是袋鼠,大家都知道,右邊那個有人會誤認為是鴕鳥,其實它叫鴯鶓,讀音ér miáo,北京動物園裡就有,長得很像鴕鳥,它是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鳥類,排名第一的當然就是鴕鳥,因為它們長得太像了,所以鴯鶓也被叫做“澳洲鴕鳥”。1932年,根據《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獨立國...
熱水和冷水一起放進冰箱,為什麼熱水能先結冰?物理學家終於有了嚴格證明 - 天天要聞

熱水和冷水一起放進冰箱,為什麼熱水能先結冰?物理學家終於有了嚴格證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圖片來源:Pixabay熱水有可能先結冰,但熱水先結冰也有點不太可能。撰文|王昱審校|不周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它們除了溫度,它們完全相同。把兩杯水同時放進冰箱,誰會先結冰?常識告訴我們應該是冷水先結冰,但1963年,還在上中學的坦桑尼亞少年埃拉斯托·姆潘巴(Erasto...
生化陰謀?美國釋放超20億隻“變異蚊子”,到底意欲何為? - 天天要聞

生化陰謀?美國釋放超20億隻“變異蚊子”,到底意欲何為?

蚊子雖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但是蚊子的泛濫,卻也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它們不僅叮咬人的皮膚,讓人感到奇癢無比,更關鍵的是,通過叮咬吸血還會傳播各種疾病。肆虐非洲地區的登革熱、瘧疾等,主要就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基於此,我們才會想盡一
神奇動物在山東①丨中華秋沙鴨 - 天天要聞

神奇動物在山東①丨中華秋沙鴨

編者按: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又到了候鳥北遷的時節。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越冬水鳥達到監測最高數量,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
比爾・蓋茨: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工作,AI 將取代人類做大部分事情 - 天天要聞

比爾・蓋茨: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工作,AI 將取代人類做大部分事情

IT之家 4 月 5 日消息,隨着生成式 AI 的迅速崛起,世界正在迅速演變到一個新的領域,並重新定義我們如何看待工作。在過去幾個月里,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分享了關於 AI 如何影響工作的有趣見解。在今年 3 月的一次《印度快報》採訪中,比爾・蓋茨分享了更多關於 AI 對工作影響的見解: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做工作。工作是...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布會綜述 - 天天要聞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布會綜述

作者孫夢如2024年11 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學“數字新聞業與新聞學”論壇暨《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