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2025年03月29日19:42:05 科學 1966

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注

“我們可以隨時遠程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他們再也打不開!”美國一位科學家曾這樣傲慢地說,卻沒想到,這項卡脖子技術竟被中國一位老太太給攻克了。

她就是“中國芯片之母”黃令儀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1936年,黃令儀出生在廣西南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名字取自《詩經》中的“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抗戰時期,國破山河碎的悲慘景象令年幼的黃令儀震驚。她曾目睹防空洞外,穿碎花衫的小女孩像斷線風箏般墜入火海,手裡的布娃娃還在燃燒。她發誓“一定要好好讀書,為祖國強大而努力!”

1954年,18歲的黃令儀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華中工學院,也就是後來的華中科技大學,選擇了少有女孩選擇的電器及自動化。

畢業後她返校任教,創建半導體專業,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她一邊授課,一邊帶領學生創建實驗室。

然而,正在意氣風發之時,一盆冷水澆了過來。

正值困難時期的新中國,不得不擱置半導體項目。

1965年,為了突破"兩彈一星"工程中的技術瓶頸,計算所二部成立,簡稱156所。黃令儀臨危受命,專攻三極管項目。

在缺乏學習資料和設備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團隊從零開始,一點一點攻克難關。團隊成員們分三班倒,每天工作長達14小時以上。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製造出半導體三極管,並參與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空間計算機的研製。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當《東方紅》的旋律刺破戈壁灘的寂靜,黃令儀和同事們熱淚盈眶,他們是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幕後功臣之一。

此後,黃令儀在晶體管研發領域不斷突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經費緊張,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項目被迫叫停,這讓她心痛不已。

然而,更令她痛心的是1989年參加美國國際芯片展覽會的經歷。

展會上,30多個國家的2200多家公司的芯片琳琅滿目,卻沒有一款是中國製造。她流着淚在日記本上寫道:“琳琅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 她決心一定要設計出屬於中國自己的芯片。

2001年,她終於等到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中國科學院發出求賢令,打造中國芯。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65歲已退休的黃令儀毅然踏上征途,像年輕人一樣拼,嘔心瀝血帶領團隊奮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國第一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CPU——“龍芯一號”終於成功研製,結束了國產計算機沒有“中國芯”的歷史。

2004年,68歲的她再度退休,可沒想到,不久後她又再度出山。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美國某位科學曾傲慢地說:“隨時可以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他們再也打不開!”

這番話深深刺痛了黃令儀。芯片仍被美國壟斷,黃令儀心中不服,決心繼續奮鬥,並承擔起“龍芯二號”的研發工作。她帶領團隊全身心投入實驗室里,日復一日地投入科研。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終於,在2005年4月,“龍芯二號”正式發布。

而黃令儀並未停下腳步,又投入到“龍芯三號”的研發中。2010年,面對資金困難,她拿出自己辛苦攢下的11萬元不求回報支持。

同事見她每天趴在電腦前測算數據,勸她不用這麼辛苦,給年輕人把把關就行了。

黃令儀卻脫口而出:“你知道嗎?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美科學家說可遠程關閉中國發電機,卡脖子技術竟被一老太太給打破 - 天天要聞

在黃令儀團隊的不斷探索下,2019年,龍芯三號終於研製成功,成為國之重器的心臟。這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打破了美國對芯片的壟斷,讓我國在高鐵、衛星等領域上廣泛應用。

2023年4月20日,86歲的黃令儀在北京走完自己傳奇感人的一生。這年9月,她榮獲了“最美教師”特别致敬人物的榮譽。

65歲出山、82歲造龍芯3,她為中國半導體事業貢獻一生,改寫了中國無芯片的歷史。她是真正的國之脊樑,她的愛國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國人緬懷。

翻開《國之脊樑》這本書,感受錢學森、郭永懷趙九章錢三強何澤慧王承書等40多位院士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的赤子之心,他們是真正的國之脊樑!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願同頻的人,都能在這裡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人物故事#黃令儀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 - 天天要聞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

在世界海關組織的講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國外海關官員解析中國自貿協定細則的“原產地專家”;在世紀公園的晨曦中,她是鳥友們親切稱呼的“白鶺鴒”。她叫張玉華,是海關總署稅管局(上海)的業務骨幹,用6年時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編織出一張獨特的生態觀
研究稱樹木在日食期間可以“對話” 科學家:離了大譜 - 天天要聞

研究稱樹木在日食期間可以“對話” 科學家:離了大譜

【CNMO科技消息】人類一直好奇,樹木是否只是自然界中的沉默存在?它們有沒有感知?能不能交流?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在日食期間,雲杉樹之間可能發生了某種形式的“對話”,這一說法在科學界引發了爭議。 這項研究由一個科研團隊在2020年日食期間展開,地點是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區。他們監測了三棵雲杉樹,...
馬關發現野生雲南藍果樹 - 天天要聞

馬關發現野生雲南藍果樹

雲南藍果樹。稅玉民攝 雲南網訊(記者徐申黃鵬通訊員王發勇)去年,馬關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稅玉民研究團隊在保護區內發現了1株藍果樹科植物。近日,經過1年多的....
在上海,機器人正加速“進化” - 天天要聞

在上海,機器人正加速“進化”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正在進行抓握訓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供圖 今年三月,二〇二五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開賽。賽事期間,傅利葉人形機器人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傅利葉供圖 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在上汽通用汽車完成實景實訓。圖為開普勒K2“大黃蜂...
印度衛星發射任務因運載火箭技術故障失敗 - 天天要聞

印度衛星發射任務因運載火箭技術故障失敗

周日,相關官員表示,印度航天局將一顆新的地球觀測衛星送入軌道的任務以失敗告終,原因是運載火箭在飛行第三階段遭遇了技術問題。 當地時間周日上午,EOS-09地球觀測衛星搭乘PSLV-C61運....
黎曼球面、旋量與自旋 - 天天要聞

黎曼球面、旋量與自旋

一、黎曼球面黎曼球面是複平面 C 的緊緻化,通過引入一個“無窮遠點”(∞),將複平面與球面 S²建立一一對應。緊緻性:黎曼球面是緊緻的複流形,而原始的複平面 C是非緊的。這一性質使得許多在非緊空間上發散的問題(如亞純函數的分析)在黎曼球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