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2025年03月19日02:00:24 科學 5762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

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抓好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接續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科研人員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內記錄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的運行狀態(2025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當前相關改革進展如何?怎樣進一步“破四唯”“立新標”,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近日,記者走進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聆聽來自科研一線的改革故事。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分類評價: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近三年間,團隊超過40%的成員實現了職稱晉陞,提振了深入鑽研、協同創新的信心,我們承研的多顆衛星載荷已在軌服務。”中國電科第二十九研究所衛星互聯網載荷研發團隊負責人王育強難掩自豪。

衛星載荷是衛星的核心部分。載荷研發需要多專業協同,研發團隊成員學術背景和崗位分工不同,且專註於特殊前沿領域,論文和專利等產出較少,通用的職稱評價標準難以適配。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工作人員在“電科1號”綜合試驗船上調試無人機(2023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近年來,中國電科第二十九研究所探索施行多維度人才評價機制,根據團隊成員從事的不同業務開展不同側重評價,一批“85後”“90後”科研人員走上舞台中央,成為我國自主衛星網絡通信的生力軍。

為激活創新的“一池春水”,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門出台《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在6個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試點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回應科研人員的訴求,最大程度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科研人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測試航空大地電磁探測系統(2025年1月11日攝)。新華社發(郭豐 攝)

千帆競速、百舸爭流。全國127家各級試點單位積極探索改革的新招、實招,細分“賽道”、分類“賽馬”,構建起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南京鼓樓醫院將衛生科技人才主要劃分為臨床型人才和專職科研人才兩大類,根據業務實際分別細化等級評價標準;浙江大學基於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公益研究四類人才分類優化評價機制,實現不同人才精準有效激勵;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針對科研人員、轉化推廣人員和管理服務人員三支隊伍,逐步建立完善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體系……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外景(2025年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用好用活人才關鍵在於有效分類評價。”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創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羅仙鳳說,各級試點單位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崗位類型和人才發展階段,為科技人才“量身定製”多元發展體系,有效破除“一把尺子量人才”的現象,充分釋放創新動能。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聚焦實績:激勵人才在專業賽道上脫穎而出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肝膽外科醫生洪建國從沒想過,憑藉主管3000多例病人、完成2000多例手術的臨床業績,碩士學位的他能夠從多名博士中脫穎而出,從主治醫師晉陞為副主任醫師,“職稱評審改革是對外科大夫堅守臨床的極大鼓勵!我將用更多立足臨床的科研成果服務於患者需要。”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科搶救室,醫護人員在對危重病人進行搶救(2024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浩 攝

重學歷、輕能力,重論文、輕貢獻……職稱評審和實際工作“兩張皮”的問題,一度困擾着一線科技工作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將改革重點聚焦“臨床業績成果”,職稱評審取消博士學位的申報門檻,將撰寫行業診療規範、疑難病例救治、技術創新等實際貢獻納入評價標準,2024年底,洪建國等70餘名臨床表現優異的醫生成為醫院正式改革以來的第一批受益者。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科研人員選准適合的成長路徑,就能在專業賽道發揮聰明才智。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科室團隊不斷改良手術技術,使我國盆腔器官脫垂手術成功率大幅提升。這些成績,在醫院人才評價各環節中得到充分認可。“人才評價改革,更加堅定了我們牢記‘為患者造福’、寫好臨床‘大文章’的決心。”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朱蘭說。

“我們要遵循醫學衛生健康行業研究活動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適合不同人才職業發展的評價方式和指標。”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說,比如,對基礎研究,重視高質量原創性論文;對轉化研究,側重高價值專利、創新葯、創新醫療器械等成果轉化指標;對臨床研究,重點關注研究成果改寫臨床指南或作為重要證據被國際權威指南引用。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眼科診療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楊軍(左二)在天津和團隊一起交流(2023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

在改革政策指引下,“跟隨式創新”“模仿性創新”的傳統評價機制加速退場,各級科研單位建立起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厚植高水平科技人才成長的沃土。

目前,全國各級試點單位均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不再把發表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80%的中央試點科研院所針對大科學裝置建設、型號研製任務等工作,新增了工程技術人才、科技支撐服務人才等類別,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瞄準“真問題”、做好“真研究”,在學術成長中實現人生價值。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讓能者上:暢通高精尖人才發展通道

今年2月,北京大學35歲的學者孫鑫憑藉在隨機幾何和統計物理領域的成果,入職一年半,就從長聘副教授破格晉陞為教授。

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教職,獲概率論國際性重要獎項洛勒·戴維遜獎……2023年,受到學界關注的孫鑫選擇回到祖國,加入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探索數學王國,既需要強烈的好奇心,也需要執着的恆心。”孫鑫說,學校在職稱晉陞、學術活動等方面儘力為青年教師提供便利和支持,讓自己對未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充滿信心。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冠軍爭奪賽現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無界boundless——開創民生保障通聯新紀元”項目在進行展示(2024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從事寬禁帶半導體研究十餘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祝傑傑的創新成果被應用於北斗導航、5g通信等重要領域。

得益於學校的重大攻關類人才評價機制,祝傑傑不僅在6年內完成了從講師到教授的職稱“三級跳”,還入選學校的“華山學者”計劃,考核形式為6年的長周期。“改革打通了職業發展通道,讓我們不再糾結於論文等問題,可以潛心科研,為國家需要多出成果。”祝傑傑說。

“研究真問題,也要研究大問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贊說,根據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學校全面統籌優化使用職稱指標、師資引聘、績效等各類資源配置,激勵科技人才實現關鍵性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產出了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大科學團隊研製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體安裝系統主體平台(2025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當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正在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突出重大原創性貢獻、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體現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系列改革舉措正有效引導科研人員在科技強國建設中建功立業。

人才評價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持續深化改革,要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在科技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等方面形成改革合力。久久為功,務求實效,就能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文字記者:溫競華、劉禎

海報設計:張楨

統籌:楊麗萍、郭寶江、林革、郜新鑫、馮筱晴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