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2025年03月19日02:00:24 科學 5762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

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抓好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接續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科研人員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內記錄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的運行狀態(2025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當前相關改革進展如何?怎樣進一步“破四唯”“立新標”,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近日,記者走進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聆聽來自科研一線的改革故事。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分類評價: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近三年間,團隊超過40%的成員實現了職稱晉陞,提振了深入鑽研、協同創新的信心,我們承研的多顆衛星載荷已在軌服務。”中國電科第二十九研究所衛星互聯網載荷研發團隊負責人王育強難掩自豪。

衛星載荷是衛星的核心部分。載荷研發需要多專業協同,研發團隊成員學術背景和崗位分工不同,且專註於特殊前沿領域,論文和專利等產出較少,通用的職稱評價標準難以適配。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工作人員在“電科1號”綜合試驗船上調試無人機(2023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近年來,中國電科第二十九研究所探索施行多維度人才評價機制,根據團隊成員從事的不同業務開展不同側重評價,一批“85後”“90後”科研人員走上舞台中央,成為我國自主衛星網絡通信的生力軍。

為激活創新的“一池春水”,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門出台《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在6個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試點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回應科研人員的訴求,最大程度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科研人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測試航空大地電磁探測系統(2025年1月11日攝)。新華社發(郭豐 攝)

千帆競速、百舸爭流。全國127家各級試點單位積極探索改革的新招、實招,細分“賽道”、分類“賽馬”,構建起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南京鼓樓醫院將衛生科技人才主要劃分為臨床型人才和專職科研人才兩大類,根據業務實際分別細化等級評價標準;浙江大學基於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公益研究四類人才分類優化評價機制,實現不同人才精準有效激勵;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針對科研人員、轉化推廣人員和管理服務人員三支隊伍,逐步建立完善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體系……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外景(2025年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用好用活人才關鍵在於有效分類評價。”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創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羅仙鳳說,各級試點單位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崗位類型和人才發展階段,為科技人才“量身定製”多元發展體系,有效破除“一把尺子量人才”的現象,充分釋放創新動能。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聚焦實績:激勵人才在專業賽道上脫穎而出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肝膽外科醫生洪建國從沒想過,憑藉主管3000多例病人、完成2000多例手術的臨床業績,碩士學位的他能夠從多名博士中脫穎而出,從主治醫師晉陞為副主任醫師,“職稱評審改革是對外科大夫堅守臨床的極大鼓勵!我將用更多立足臨床的科研成果服務於患者需要。”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科搶救室,醫護人員在對危重病人進行搶救(2024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浩 攝

重學歷、輕能力,重論文、輕貢獻……職稱評審和實際工作“兩張皮”的問題,一度困擾着一線科技工作者。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將改革重點聚焦“臨床業績成果”,職稱評審取消博士學位的申報門檻,將撰寫行業診療規範、疑難病例救治、技術創新等實際貢獻納入評價標準,2024年底,洪建國等70餘名臨床表現優異的醫生成為醫院正式改革以來的第一批受益者。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科研人員選准適合的成長路徑,就能在專業賽道發揮聰明才智。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科室團隊不斷改良手術技術,使我國盆腔器官脫垂手術成功率大幅提升。這些成績,在醫院人才評價各環節中得到充分認可。“人才評價改革,更加堅定了我們牢記‘為患者造福’、寫好臨床‘大文章’的決心。”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朱蘭說。

“我們要遵循醫學衛生健康行業研究活動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適合不同人才職業發展的評價方式和指標。”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說,比如,對基礎研究,重視高質量原創性論文;對轉化研究,側重高價值專利、創新葯、創新醫療器械等成果轉化指標;對臨床研究,重點關注研究成果改寫臨床指南或作為重要證據被國際權威指南引用。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眼科診療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楊軍(左二)在天津和團隊一起交流(2023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

在改革政策指引下,“跟隨式創新”“模仿性創新”的傳統評價機制加速退場,各級科研單位建立起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厚植高水平科技人才成長的沃土。

目前,全國各級試點單位均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不再把發表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80%的中央試點科研院所針對大科學裝置建設、型號研製任務等工作,新增了工程技術人才、科技支撐服務人才等類別,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瞄準“真問題”、做好“真研究”,在學術成長中實現人生價值。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讓能者上:暢通高精尖人才發展通道

今年2月,北京大學35歲的學者孫鑫憑藉在隨機幾何和統計物理領域的成果,入職一年半,就從長聘副教授破格晉陞為教授。

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教職,獲概率論國際性重要獎項洛勒·戴維遜獎……2023年,受到學界關注的孫鑫選擇回到祖國,加入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探索數學王國,既需要強烈的好奇心,也需要執着的恆心。”孫鑫說,學校在職稱晉陞、學術活動等方面儘力為青年教師提供便利和支持,讓自己對未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充滿信心。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冠軍爭奪賽現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無界boundless——開創民生保障通聯新紀元”項目在進行展示(2024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從事寬禁帶半導體研究十餘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祝傑傑的創新成果被應用於北斗導航、5g通信等重要領域。

得益於學校的重大攻關類人才評價機制,祝傑傑不僅在6年內完成了從講師到教授的職稱“三級跳”,還入選學校的“華山學者”計劃,考核形式為6年的長周期。“改革打通了職業發展通道,讓我們不再糾結於論文等問題,可以潛心科研,為國家需要多出成果。”祝傑傑說。

“研究真問題,也要研究大問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贊說,根據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學校全面統籌優化使用職稱指標、師資引聘、績效等各類資源配置,激勵科技人才實現關鍵性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產出了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大科學團隊研製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體安裝系統主體平台(2025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當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正在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突出重大原創性貢獻、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體現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系列改革舉措正有效引導科研人員在科技強國建設中建功立業。

人才評價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持續深化改革,要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在科技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等方面形成改革合力。久久為功,務求實效,就能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讓科研評價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科研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深化 - 天天要聞

文字記者:溫競華、劉禎

海報設計:張楨

統籌:楊麗萍、郭寶江、林革、郜新鑫、馮筱晴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