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鰣魚(Tenualosa ilisha)是孟加拉國的國寶物種,不僅是該國漁業經濟的支柱,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孟加拉國的國寶物種研究得到了中國高校的大力支持。
2月27日,孟加拉國賈格納特大學與上海海洋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達卡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孟加拉國國魚——鰣魚研究領域取得三項突破性成果。這標誌着中孟兩國在鰣魚生物學特性、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管理方面的研究邁上了新台階,更凸顯了“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科研合作的顯著成效。
研究團隊通過對帕德瑪河、梅克納河和孟加拉灣六個地區收集的203條鰣魚樣本進行分析,首次發現其中7條樣本的生殖組織中同時存在精子和卵子,證實了鰣魚的性逆轉現象。
研究表明,鰣魚在生命的第一年以雄性身份繁殖,隨後遷往海洋覓食,並在海洋中逐漸轉變為雌性,第二年返回河流繁殖。這一發現為理解鰣魚的完整生命周期、繁殖策略及性轉變機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研究團隊完成了鰣魚的全基因組測序,其完整性和質量超過了此前來自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相關數據。研究人員通過對14條鰣魚的九種不同組織進行RNA測序,進一步揭示了鰣魚獨特油性質地和濃郁風味背後的遺傳機制。所有DNA和RNA數據均已存儲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公共數據庫中,為未來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源。
研究結果還表明,孟加拉國的鰣魚屬於單一種群,遺傳多樣性較低,這對其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研究團隊警告,如果這一種群面臨氣候或污染相關的災難,可能會完全滅絕。因此,建立綜合管理系統並開展大規模的公眾意識活動,已成為保護鰣魚的迫切需求。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我們對鰣魚生物學特性的理解,也為全球水產養殖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支撐。”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旭雄表示,對於鰣魚資源不能僅僅停留在研究層面,更需要在後續實現對孟加拉國鰣魚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孟加拉國漁業經濟發展。這也是雙方持續推進合作的重要目標。
自2016年以來,上海海洋大學與賈格納特大學在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及海洋生態監測等領域開展了深入合作。2019年兩校簽署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此次研究成果的取得,正是兩校長期合作的結晶。
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新聞發布會介紹科研成果的三位博士:振風(Md Rashedur Rahman)博士、唐俊(Kishor Kumar Sarker)博士和安本(Anirban Sarker)博士均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李晨虹教授分子系統與生態實驗室。

“忘不了無數個在孟加拉灣野外辛苦工作的日夜和在上海海洋大學實驗室苦幹的夜晚。”李晨虹感慨,這項研究是近10年努力的結果,是三屆孟加拉國留學生的傳承。
未來,雙方計劃圍繞鰣魚及其他重要水產物種的生物學特性、養殖技術及資源保護展開進一步研究,並共同申請國際科研項目,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雙方將繼續深化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為兩國培養更多水產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全球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原標題:中孟高校攜手揭秘孟加拉國國寶物種鰣魚性逆轉之謎
欄目主編:姜澎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來源:作者:文匯報 吳金嬌 通訊員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