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於@西門戶外,中國水產,農村百事通。
廣東網友目睹大團魚追着小團魚咬
1月2日,IP地址為廣東的博主@西門戶外發布了一則視頻,配文是:“驚呆了,團魚也大魚吃小魚,連孩子都不放過。”
需要先說明的是,所謂的“團魚”就是甲魚,我知道四川地區會這麼叫,其他地區就不知道了。這個外號的來源非常好理解,首先甲魚的軟殼就是橢圓形的嘛,而“團”也有圓的意思;另外,還可以去延伸為寓意着團團圓圓,可以在節日或家庭聚餐時作為美食。
視頻從頭到尾都相當的高潮迭起,一開始右上角的大甲魚擺動着自己的軟乎的四肢在水中高速遊動,而它的前方則是一隻體型可能也就大甲魚四分之一的小甲魚。小甲魚的速度更快,畢竟看起來是在逃命的樣子。
小甲魚的四肢擺得幾乎可見殘影,遊動到鏡頭下方的時候,它急得翻了個面,露出了潔白的肚皮。大甲魚緊追不捨,眼看就要趕上小甲魚,小甲魚急得四處亂竄,最後企圖擠進石頭的縫隙中,然而心急的它低估了自己的體型和大甲魚的靈活,一下卡在了石頭外。
然後被大甲魚逮住機會就開始撕咬,視頻到這裡就結束了。
視頻一經發布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早上剛發的視頻,下午就有7000多點贊了。很多網友似乎是突然意識到甲魚的兇殘,突然想起來很多甲魚多的地方,這些甲魚身上往往都有缺口,原來是被同類咬的啊?甚至有人說看到了很多小甲魚連腿都沒大的吃掉了。
有網友感嘆甲魚的速度真的是夠快的,看來也得算是路亞魚種啊(甲魚是爬行動物),本來以為它們速度很慢根本追不上餌。有網友迎合道:“釣這玩意都是用肉或豬肝的,可不是善茬!”
這隻甲魚在幹嘛?
而關於這隻大甲魚究竟是不是在獵食小甲魚,網友們各有各的猜測,有網友表示可能就跟小時候不聽話,父親想要進行打罵教育一樣;還有網友懷疑可能就是在求偶吧;也有網友覺得應該是大甲魚的領地意識驅使着它攻擊小甲魚。
第一個網友的猜測是比較離譜的,且不說看個視頻就幫這兩隻甲魚鑒定了血緣關係,主要是甲魚壓根沒有帶崽的習性。在自然環境中,甲魚的產卵的前期工作確實會很慎重,它們會選擇溫度和濕度等條件都合適的水邊泥沙中產下卵,但是產下卵埋好後,它們就不會再管了。小甲魚孵化出來後得馬上獨自面對兇險的野外環境,得選擇食物和庇護所,還得警惕獵食者。
不過有些種類的雌甲魚在產卵後會在附近保護卵一段時間,目的自然是防止卵被其他動物捕食,提高卵的孵化率。不過孵化後是都不會有帶崽行為的。
而關於第二個網友的猜測,如果現在不是冬天的話,倒是有點點可能性。大部分品種的雄甲魚在發情期確實會表現出活潑的戲水行為,在水中追趕雌性展示自己,也會有些品種是通過體色變化和發出特殊聲音吸引雌性。雌性甲魚確實比雄性小些,但不至於像視頻中差異這麼誇張。
但萬事皆有可能,被追趕的個體是不是雌性?是不是已經成年?這些都不能確定,動物界也存在着跟我們人類一樣難以預料的情況。
第三個網友的說法是合理的。不需要誰的同意,成年甲魚自己通常會在一定的水域範圍內劃分領地範圍。這個領地的範圍是根據甲魚的大小、種類、性別以及環境因素的差異而不同的。在野生環境中,甲魚的領地意識會尤為明顯,它們在覓食之餘會不斷巡視自己的領地,如果發現了其他甲魚膽敢“入侵”,它們就會表現出攻擊性,如果入侵者看着不好對付,它們會先發出威脅,通過急速逼近或者發出威脅性聲音的方式。
如果入侵者“冥頑不靈”或者體型比自己小,它們就會果斷出擊,追逐撕咬入侵者。
據說,養殖的甲魚群體間恃強凌弱現象也相當普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常規情況下,甲魚是沒有同類相食的習性的。但在食物極端緊缺的情況,甲魚殘食同類的情況確實可能發生,這在很多動物中都存在,甚至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