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2023年12月30日21:35:19 科學 1645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國之重器再添大國底氣

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新華社發

已完成建造的中國空間站,開始了常態化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天舟六號,我們在太空越來越遊刃有餘;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並取得成功,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交付空間應用系統進行研究,空間“實驗室”正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空間交會對接GNC(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進一步成熟……我國空間技術正不斷發展並輻射到其他領域。

羅斯海新站將建:南極即將有“新家”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羅斯海新站效果圖。國家海洋局供圖

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啟程,他們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是建設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羅斯海新站,它將是新時代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科考站,也將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第三個常年考察站,是中國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它位於東南極羅斯海沿岸區域,建築面積5244平方米,計劃用於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測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探尋高能宇宙線“捕手”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新華社發

5月10日,被稱為“拉索”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通過國家驗收。它建於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佔地面積1.36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線觀測站。藉助“拉索”,科學家們取得了精確測量高能天文學標準燭光——蟹狀星雲的亮度、“捕捉”到迄今最亮伽馬射線暴等多項成果。

“夢想”號: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夢想”號試航。新華社發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12月18日正式命名並在廣州南沙首次試航。它總噸約33000噸,總長179.8米、型寬32.8米,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穩性和結構強度按16級颱風海況安全要求設計,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鑽探能力,將為大洋能源資源勘查開採提供重要裝備保障。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百花競放

“看”到納赫茲引力波:打開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6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衝星測時陣(CPTA)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獨立找到了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

繪製首個馬鈴薯有害突變的基因二維圖譜:我國馬鈴薯育種基礎理論和技術進入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追蹤最長8000萬年、累計12億年的馬鈴薯基因組進化痕迹,繪製了首個馬鈴薯有害突變的基因二維圖譜。這一圖譜將有效幫助育種家預測馬鈴薯育種中可能出現的基因“踩坑”處,大大加速雜交馬鈴薯的育種進程。

“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局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了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在構建“九章”系列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基礎上,中國科大研究團隊進一步揭示了高斯玻色取樣和圖論之間的數學聯繫,完成對稠密子圖和Max-Haf兩類具有實用價值的圖論問題的求解,相比經典計算機精確模擬的速度快1.8億倍。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首次登頂卓奧友峰:我國具備了開展極高海拔綜合科學考察的體系化能力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我國科考隊首次登頂世界第六高峰開展綜合科學考察。新華社發

卓奧友峰地處中國與尼泊爾邊界、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這是我國科考隊首次登頂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此次科考,開展了極高海拔自動氣象站架設、峰頂冰雪測厚、冰芯鑽取及雪冰樣品採集等多項科考任務,圍繞亞洲水塔變化、生態系統與碳循環、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研究,揭示極高海拔地區變化和極端過程變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

關鍵技術、工程科技捷報頻傳

白鶴灘水電站:

中國水電行業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白鶴灘水電站。新華社發

2022年12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發電。截至2023年10月12日,累計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它是我國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僅次於三峽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將有力保障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用電需求。

全球首個電光帶寬達110GHz的純硅調製器:硅基光電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110GHz高帶寬硅調製器。北京大學供圖

北京大學研製的這款純硅調製器,同時具有超高帶寬、超小尺寸、超大通帶及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集成工藝兼容等優勢,滿足了未來超高速應用場景對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長通信、高熱穩定性及晶圓級生產等需求,為高速、短距離數據中心和光通信的應用提供了重要關鍵技術支撐,展示了硅基光電子學在下一代超高速應用領域的巨大價值,對於下一代數據中心的發展意義重大。

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我國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邁上新台階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局部)。中國科學院供圖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中儲國能公司聯合自主研發了國際首套300MW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膨脹機是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具有負荷高、流量大、流動傳熱複雜、高效寬工況運行要求高等技術難點。集成測試中,各項測試結果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新華社發

12月6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能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完成168小時持續運行考核,成功投入商業運行,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建設中,科研人員攻克了多項世界性、行業性關鍵技術,研製出2200餘台世界首台(套)設備,世界首創型設備超過660台,設備國產化率達93.4%。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光明日報記者齊芳、楊舒、金振婭、張蕾、常河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8日 13版

二〇二三,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丨光明日報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絕密檔案揭秘:阿拉斯加“外星基地”引爆全美UFO追蹤熱潮 - 天天要聞

絕密檔案揭秘:阿拉斯加“外星基地”引爆全美UFO追蹤熱潮

位於阿拉斯加中部的海斯山,近期因一份解密的美國中情局(CIA)文件成為全球外星文明研究者的焦點。這座海拔8000英尺的雪山地處被稱為“阿拉斯加三角”的神秘區域,過去半個世紀記錄到超過2000起離奇失蹤事件與數百次不明飛行物目擊報告。隨着解密文件提及“外星基地”的存在,這座終年積雪的山峰正吸引着探險者、陰謀論者...
哥倫比亞驚現無接縫金屬球體,外星科技還是人類傑作? - 天天要聞

哥倫比亞驚現無接縫金屬球體,外星科技還是人類傑作?

2025年3月,哥倫比亞布加鎮上空出現的一顆神秘金屬球體引發全球關注。這顆表面無任何焊接痕迹的三層球體被目擊者拍攝到飛行軌跡後墜落地面,當地研究者何塞·路易斯·貝拉斯克斯認為其可能具備外星科技特徵,而科學家朱莉婭·莫斯布里奇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需謹慎驗證其來源。這一發現再次將公眾視線引向天空中的未解之謎...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醫學家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醫學家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5月25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發布訃告:著名醫學家、教育家顧玉東院士逝世,享年87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醫學家、教育家,中國手外科、顯微外科、肢體功能修復重建外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黨的十五大代表,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華山)主任,《中華手外科雜誌》總編輯,國家衛生...
重組膠原測不到膠原?巨子生物回應 - 天天要聞

重組膠原測不到膠原?巨子生物回應

央廣網北京5月25日消息 5月24日晚,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復美在官方微博發布《告消費者書:關於近期網傳“巨子生物可復美產品檢測未添加重組膠原蛋白成分”的嚴正聲明》(下面簡稱聲明)。聲明稱,針對所謂“巨子生物涉嫌嚴重造假”“重組膠原測不到”等不實指控,公司予以嚴正駁斥並堅決否認。公司所有產品研發生產全程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