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髮會: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2023年04月04日19:36:34 科學 2220

“當前全球物種正遭遇着第六次大面積的滅絕,這次生物大滅絕由人類活動引起。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的活動嚴重破壞了高達66%的海洋環境和75%的陸地環境,並摧毀了地球上85%的濕地。”

3月31日,首屆新興國家影像傳媒文化論壇在四川德陽開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副秘書長熊昱彤在會上描述了地球物種正以驚人速度消失的嚴酷現實。

她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危機提醒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個人、政府和企業都無法長期可持續地蓬勃發展。她分析稱,旅遊業、農業、林業這些產業往往面臨著更加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樣性風險,在產品的上游生產中森林被過度砍伐,或者生產系統對自然資源進行密集性的過度開採,將直接影響供應鏈和利益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出台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嚴厲打擊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熊昱彤在本次論壇上也重點介紹了“反電捕蚯蚓第一案”,並在會後就“電捕蚯蚓”現象接受了南都記者的採訪。

中國綠髮會: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 天天要聞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熊昱彤在論壇上介紹生物多樣性存在的危機。論壇方供圖

談“電捕蚯蚓”

一號文件出台讓電捕蚯蚓“無法可依”狀況取得重大轉變

南都:2020年中國綠髮會就曾發起了電捕蚯蚓的公益訴訟,您怎麼看電捕蚯蚓的亂象?

熊昱彤:蚯蚓可以為土壤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良好條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着特殊作用。而違法電擊蚯蚓,讓有着“地下工作者”之稱的蚯蚓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電捕蚯蚓”這一方式本身對蚯蚓的傷害性極大,只要一個電瓶,兩根電線,插在地里通過電線釋放出極高的電力,很短的時間之內,土壤里的蚯蚓就會因為呼吸困難而爬出地面,一台充滿電的機器能連續工作兩三個小時,一天能夠電擊兩百多斤蚯蚓。這種“滅絕式”的電擊捕殺,對蚯蚓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針對滅絕式的電擊捕殺蚯蚓,我們呼籲相關部門對此事給予高度重視,進一步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2020年,中國綠髮會率先行動,提起了國內第一起以“電蚯蚓”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侵權為依據的環境公益訴訟,將售賣電蚯蚓機的三家公司訴諸法庭。經過兩年時間的持續呼籲和推動,2022年4月,法院判決三被告賠償159萬元,為其侵害生態環境的行為買單。這一案件的勝訴,也為保護蚯蚓及其他土壤生物的生境,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提升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案件雖勝訴,但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低投資、高回報的利益誘惑下,再加上蚯蚓並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這使得執法部門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執法依據,這也是電蚯蚓現象猖獗的原因所在。中國綠髮會多年來通過環境公益訴訟、科普宣教等方式,向社會公眾介紹電捕蚯蚓這一行為對蚯蚓生境與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南都: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章節中,出現了“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的文字表述,您怎樣看待一號文件對此的重視?

熊昱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出現“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的文字表述,我們十分振奮。這表明,國家層面更加重視電捕蚯蚓破壞土壤生物多樣性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不利影響,同時讓電捕蚯蚓“無法可依”的狀況取得重大轉變。在“三農”問題中,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行為已經成為提升耕地質量,協調農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關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抓手和舉措。

談“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議把握立法契機,制定國家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南都:今年兩會也有委員建議加快出台《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請問中國綠髮會是否也有推進這部法律的出台?

熊昱彤:早在2016年,以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為契機,中國綠髮會就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建議,並召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建議稿)》起草研討會,結合多位法律專家的意見形成立法草案。

中國綠髮會從2016開始,每年在兩會召開前夕,都會舉辦中國綠髮會兩會議/提案建議交流會,通過徵集並梳理生態環保領域的熱難點問題,形成兩會議/提案建議供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認領並提交至兩會。

2019年,由中國綠髮會起草的《關於制定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的兩會建議案,經由全國政協委員張威認領提交後,收到了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的回復辦理意見。意見中明確表示:“我部贊同代表們提出的‘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的建議,這將對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研究,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立法進程。”

南都:如果《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出台後,將可以改善哪些現存問題?

熊昱彤: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家級學會,中國綠髮會認為儘快出台《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是必要且極為重要的。

從立法依據來說,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峻形勢,部分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物種瀕危程度加劇、遺傳資源不斷喪失和流失。當然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國家立法層面看,目前缺少一部專門的針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的法律也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原因之一。

其次,2022年12月7日至19日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提出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但截至目前,從國家立法層面上看,我國尚未制定一部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法律或者專項法規,以落實昆明宣言的承諾和有效執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落實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現到2030年全球生態自然環境變得更加美好,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得以扭轉的目標,我們也建議把握立法契機,制定一部國家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采寫:實習生 劉竹林 南都記者 王瑋 莫倩如 發自四川德陽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着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