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之下,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終於播出。
播出當晚,其在騰訊視頻的站內熱度值便突破2.5萬,成為該平台開播熱度最快破2萬的劇集。與此同時,各種與之相關的熱搜、話題也引來巨大討論,足見“三體”這一超級ip的影響力。
據劇版《三體》主創介紹,為了創作更為真實,劇中除了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實景拍攝,甚至首次進入了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拍攝,“場景的真實程度,能讓演員、製作單位都能有一種沉浸感,其可信度也會加強。”
劇版《三體》由楊磊執導,田良良擔任總編劇,張魯一、于和偉、陳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等領銜主演。
劇版《三體》的籌備並不算短。
早在2016年,《三體》曾出現在廣電總局當年6月的備案信息中,集數為32集,預計拍攝時間為同年的12月。
2019年5月,劇版《三體》再次出現在總局的電視劇備案名單中,不過集數縮短為24集。當時的公示顯示,預計2019年9月拍攝。然而,劇版《三體》直到2020年7月才在寧波開機。
劇版《三體》製作方靈河文化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7年前開始接觸《三體》這個項目,光前期劇本就做了超過4年,一共做了20多版方案。在導演、編劇、演員敲定後,劇本圍讀也達到兩個多月,“具體到每一集每一場每一句,隨時提醒美術、特效等團隊需要做什麼樣準備。前期把準備工作做得越清晰,拍攝的時候出錯的概率才會越低。”
因劇中涉及諸多天文、物理等科學知識,為了確保真實準確的表達,團隊專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相關專業的科學家,開過多場座談會討論,比如涉及科學的內容拍出來是什麼樣的?怎麼做才是對的?拍完後,再請科學家們挑刺。
值得一提的是,主創團隊找了很多種方法試圖拉近觀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希望將原本深奧的科幻概念,用能夠被理解的語言去做解釋。比如宇宙閃爍,在《三體》里一個非常有名的概念,最後團隊用一個燈泡和一個物體之間的這種關係做出了解釋,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拉近觀眾和角色、科幻知識之間的距離。
據悉,劇版《三體》在寧波開機,之後輾轉舟山、橫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等多地拍攝,大大小小總共涉及了200個左右的場景,幾乎還原了小說中的名場面。
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實景拍攝,甚至去了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拍攝,“這是進入到這裡拍攝的第一個劇組,也可能是最後一個。”
在主創團隊看來,劇版《三體》的核心風格及基調就是現實主義手法,就要儘可能地在真實場景進行取景拍攝,增添沉浸感和可信度。所謂現實主義手法,就是劉慈欣提供了一個巔峰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然後主創團隊用極其細節真實的方式去展現出它,讓所有東西越真實、越接近真正的科學,它就會越像。“在結構上可以是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但落在細節時,一定要非常非常地真實,這是這部劇的氣質。”
從劇版《三體》播出的反饋來看,較好地還原了原著中的故事。如汪淼和大史的相識、葉文潔按下按鍵求助三體人、汪淼眼中的倒計時、農場主理論、汪淼和丁儀打檯球……一些對話,幾乎完全是直接“摳書”,按照原著的情節在進行。這也讓劇版《三體》獲得了不少書迷的好評。“忠於原著”“只要你按照原著拍了,就是會很好看啊”“可以說是幾乎1:1還原了”的短評成為豆瓣上幾條高贊的留言。
主創團隊介紹,大部分書迷已經非常相信原小說本身提供的結構和完整的內容了,再去做更多的修飾是比較多餘的。“在創作過程中,考慮的第一要素是儘可能貼近原著,在影視化上做了一點點微調,增加一些人物的細節,讓它更利於影視的表達。並且要考慮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能相信這個故事,理解故事中的內核,能讓更多人去體會原著帶給人的那種震撼。除此以外,做得最多的就是儘可能地還原。”
事實上,由於“忠於原著”而獲得高度評價的《三體》改編作品,在電視劇版未開播時已有先例。如一部粉絲自製的動畫番劇《我的三體》系列,由於還原原著且細節拉滿,獲得大量觀眾支持,在b站、豆瓣等平台均獲得超過9.5分的極高評分。或正因如此,電視劇版前幾集播出後,有大量觀眾留言“希望後面不要崩”“保持這個水平啥都有”。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三體》電視劇播出後,其背後的上市公司也很快受到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劇集出品方、製作方包括中央電視台、騰訊視頻、三體宇宙、咪咕視訊、靈河文化。
其中,騰訊視頻與之關聯的是港股上市公司騰訊控股,三體宇宙的關聯方則是上市公司游族網絡,咪咕視訊則是中國移動的全資子公司。上市公司慈文傳媒的董秘也在近日回應稱,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慈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持有靈河影視製作(上海)有限公司20%的股權。
截至17日收盤,騰訊控股漲幅0.97%,收盤價為373.800港元;游族網絡也略有上漲,漲幅0.09%,收盤價為11.31元;中國移動的跌幅為0.51%,以73.43元收盤;慈文傳媒跌幅4.15%,收盤價為每股6.47元。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